2008年初冬,我和省人大财经委、省交通厅的同志赴贵州省就农村公路立法工作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详细了解了贵州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深切感受到了这几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我曾经考察了很多省区市公路建设的情况,可是通过这次考察活动,贵州的高速公路建设对我感触很大,印象至深。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和丘陵占了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更是占了贵州总面积的73%。自古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熟悉贵州的人还有另外一句话:“黔道难,更难于蜀道”。只有到了贵州,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这里修路架桥的艰难。
贵州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几乎遇到了教科书上列举的所有地质病害:冒顶、突涌水、高瓦斯、大溶洞、暗河、断层……在贵州修高速公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说,地下隐藏的许多溶洞、暗河一处没查清,就会造成桥垮路塌的后果。贵州任何一条高等级公路上,桥梁和隧道占了三分之一以上,桥隧多,投资大。贵州的高速公路和全国其它地方的高速公路相比,应该是最漂亮的,因为绝大多数公路由各种不同的桥梁和不同形式的隧洞组成,非常壮观和美丽。然而,也不难想象得到,在这壮观和美丽背后,却是一代又一代交通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贵州省一位干了近40年交通工作的领导告诉我们,修建晴隆县红岩隧道时,老百姓在山两边对着钻隧洞,放进炸药,炸完后烟排不出来,大家就把毛巾打湿了,含在嘴里,钻进去接着干。就是这样一点点拼,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打通这条长
全长仅
被称为210国道上的七十二道拐被全长
在贵州修一条路,出一批科技成果。针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技术需求,2000年,由交通部确立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交由贵州牵头,联合16家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大专院校,经过5年的技术攻关,终于实现了岩溶地区修筑成套技术的重大创新。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12条高速公路、33座大桥、11座遂道的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
曾经“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的贵州省,截至2007年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贵州和青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个省都处在西部高原,都是欠发达地区。青海公路建设除了工期短,存在多年冻土、湿显性黄土、盐渍地等地质病害外,建设环境可以说优于贵州。贵州交通的大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外,还与他们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和依靠科技,实现创新的发展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对我省交通事业的发展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前,我省交通建设事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逐步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整体水平。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出省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支持进藏国道升级改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青海的交通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