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河永续滔滔

日期:2006-08-07
字体:【 打印本页

青海的生态环境状况,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少是对半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流域面积占半个中国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和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都在青海。根据连续45年平均计算,在青海境内,长江每年的来水量为179.4亿立方米,黄河每年的来水量为208.6亿立方米,澜沧江每年的来水量为108.9亿立方米,黑河每年的来水量为16.8亿立方米。除柴达木盆地的河流和黑河外,青海境内大小河流的水,几乎全部流入长江、黄河、澜沧江。所以,除了柴达木盆地,大半个青海都是“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淡水,是绿色之源,也是生命之源。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乳汁,也是流域各省、区、市繁荣发达的血脉。

青海的5亿亩天然草原,是保护我国中部地区的西部绿色屏障的重要构成部分。西部绿色屏障,主要由内蒙西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广阔天然草原和森林构成,而其中与中部地区最近、天然草原面积最大、屏障作用最佳的部分是青海和四川两省的藏区天然草原。如果青海、四川两省的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则将动摇西部绿色屏障的基础,威胁中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保持江河水源和支撑我国西部绿色屏障天然草原的除了当年的天上水之外,还有青藏高原历经千万年的雪山、冰川、湖泊。高耸的雪山、冰川和数千个高原湖泊,不但滋养着天然草原,而且在调节气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青海的雪山、冰川、湖泊持续退缩、消融、干涸,危害所及,不仅是青海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中东部许多省、市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好江河之源,保护好西部生态屏障,输出清澈洁净的水,是青海各族儿女对国家、对中东部兄弟省、市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职责。要保护好“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无疑需要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但更需要青海各级党政部门尽职尽责,需要青海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为此,首先要引起青海全社会对本省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要引导组织各族人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行动。而1993年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发起,中央和国家14个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教育活动,正好起到了这样的积极作用。青海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初始于1996年。10年来,青海“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围绕青海生态环境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每年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宣传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科学知识,褒扬先进,鞭策落后,促进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中,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新形式,有效地促进了青海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10年的“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中,直接和间接参与此项活动的全省新闻媒体机构的记者和热心环保的人们,不辞艰辛劳苦,爬高山,入深沟,深入农村牧区、厂矿企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情实况,亲身体验和感受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深化了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在感受、认知的深化中,写出了数千篇新闻报道稿、述评稿,拍摄了许多系列电视片。其中的有些报道曾引起高层的重视,有些报道曾引发相关地区的震动,有些报道对相关人员以极大的触动。在青海“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其中优秀的或者在某项环保工作上直接起了促进作用的作品编印成册,既是为了张扬这些新闻工作者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不懈努力的业绩,更是为了让草原永远如茵,让江河永续滔滔,让雪山长久皑皑,起一点呼唤的作用。□(此文系作者为《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优秀作品集》撰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