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贴心人

日期:2005-09-01
字体:【 打印本页

    高庙镇西村地处乐都县东部湟水河北岸,地少人多,人均耕地只有0.5亩,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怎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余武邦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后思考的问题之一。他在各种会议上讲,西村的群众要富裕,眼睛不能只盯在粮食上,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搞劳务输出,搞运输。通过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群众的观念变了,思想活了,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年轻人外出搞副业,用拖拉机、农用车搞长途运输,一个个塑料大棚建起来了,地膜洋芋、蔬菜生产发展起来了,一个个饭馆、小卖部开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生活一年年富裕了,老百姓由衷感谢党的富民政策,称赞余武邦是西村群众的贴心代表,好书记。

 

    西村基础设施差,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村民居住分散,较远的农户用不上电,出行不便,几十条土路小巷下雨后泥泞不堪,群众有意见。余武邦上任伊始,便和村委一班人多次研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他向群众承诺:这些年来,大家多次推选我为县人大代表,我要为群众多办几件实事,争取尽快改变西村的落后面貌,给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群众有了领路人,村委一班人的思想统一了,形成了合力,打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攻坚战。

    全村农电网改造工程实施难度大,贫困户多,资金不足,线路远,运输困难,劳动力紧张,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工程的顺利开展。余武邦和村委一班人迎难而上,自筹资金20多万元,动员、发动群众投工1000多个,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协助工程队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全村农电改造工程。看着全村群众都用上了电,余武邦感到自己心里亮堂多了,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村上群众用电问题解决了,余武邦又把目光和精力投在了解决全村老小极为关注的“行路难”上。在出席县人代会期间,他积极提交关于修建村庄道路的建议。一面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一面发动群众拉运沙石料3600多方,投工3400多个,完成了全村2.9公里的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西村小学始建于1975年,校舍破旧,已成危房,余武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10万的西村小学教学楼于2002年9月建起来了。看着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想到多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感到由衷地高兴。

    余武邦把群众的疾苦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作一名县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出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汇报时,勇于反映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要求,敢于讲真话,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村民吃水困难,村里原有的一口井远远满足不了全村2000多人的用水需要,尤其是农忙季节,村民们下工后因经常缺水,要到一公里外的双龙泉挑水、拉水,群众埋怨之声不断。余武邦为此思考着、奔波着。2002年,乐都县城东自来水扩容改造工程开始实施,余武邦多次找城东自来水公司领导,陈述村里群众吃水难的真实情况,并邀请自来水公司领导到村里察看,协商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他的积极主动精神与热情感动了公司领导,对西村自来水工程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村委筹措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出工,挖埋管道7公里,使全村538户、2000多人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解决了一大难题,群众满意了,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有求必应,群众生产生活上遇到难处,他总是想方设法排忧解难。夫妻吵架,兄弟反目,邻里不和,他都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化解矛盾,使之重归于好。他说:“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都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我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和村干部,不能听之任之,坐视不管”。村上的五保户陈婷兰老人,现已八十高龄,他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赡养已有七八年之久。生活起居由他妻子照料,患病治疗由他出钱,嘘寒问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人逢人便说:“武邦比自己的儿子还亲”。这件事,在村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传为佳话,也深深教育了许多青年人。

    多年来,余武邦为群众办了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称赞他是西村群众的贴心好代表。余武邦说,我能为大家办成这些好事,都归功于党的好领导、好政策,我只是做了一名县人大代表、一个村干部应该做的事。

                                       (作者单位:乐都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