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久违了
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回到农村,条条好政策都是为着农民增收。年终盘点:我国农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0%,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虽说是“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但是,天气好坏非人力可以掌控,巨大的政策效应,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从去年底开始,大家就在关心,丰收了,增收了,新的一年还有没有一号文件?好政策会不会变?今天,中央一号文件的发表,给全国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送上了一份厚重的春节礼物。纵观2005年的一号文件,27条惠农政策,条条都有巨大的“含金量”;9800字全文,字字温暖九亿农民心。同 2004年的一号文件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十大亮点,格外引人瞩目:
亮点一:中国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今年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反映出中国在发展战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变化———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今后将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
学者认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客观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增加各项农业投入;从掀起清欠风暴,到推进征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各项农村改革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亮点二:中国农民加速告别“皇粮国税”。交纳“皇粮国税”是中国农民的千古惯例。而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要坚决破除这个“惯例”,千方百计让农民得到实惠。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自主决定进行农业税免征试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使得农民减负302亿元,大大超过年初预计减负 238.9亿元的目标。2005年中央加大“两减免”的政策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减免农业税成为促进农业增收的直接手段。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叫为全面取消农业税奠定良好基础,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新型分配关系,促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直辖市、治自区相继宣布全部免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一年前承诺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可望提前两三年实现。
亮点三:“三不”举措温暖九亿农民心。2004年农民增收有多方面原因,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政策给农民直接减负增收。去年最受农民欢迎的五项政策,除“两减免外”,还有“三补贴”,农民从中得到实惠451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总的原则是,对“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在强调“三不”的同时要求“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这就是说,要在稳定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导向作用。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今年中央继续稳定、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有关配套政策。农民种粮食积极性很高,秋冬播的面积比去年增长了2000多万亩,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势头会继续保持下去。
亮点四:中央财政奖励补助大幅增加。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是今年新出台的一项政策措施,有利于逐步形成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促使县乡政府下功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目前,全国产粮大县大约有800个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80%。但由于财力透支,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而且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因此,今年中央财政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机制中专门设置项目对产粮大县财政给予奖励。为更好体现政策意图,奖励政策将适当向既是产粮大县又是财政困难县的县倾斜。
2005年奖励补助的产粮大县将依据各县1998年至2002年五年平均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三个指标确定。按各省产粮大县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三个因素,计算各省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
亮点五:产销挂钩使粮食安全有保障。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操作方式和经济手段有很多。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只是其中的一项,主要是逐步调减中央财政对一些粮食主销区粮食风险基金包干补助的比例,将这一部分资金集中用于粮食生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目前在粮食主销区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所占比重不高,在当地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更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粮食主产区而言,这不仅是一个资金支持,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较强的政策导向。通过这些途径,建立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粮食和经济利益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形成粮食稳定生产、有序流通和均衡供应的良性格局,避免粮食生产和粮食供求的剧烈波动,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亮点六:支农政策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破题。200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加300亿元。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力度之大、落实措施之快之实、农民受惠之多,为多年来少有。
一号文件指出:“要尽快立法,把国家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由此可见,中央已着手将支农、惠农政策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个充满希望的“三农”春天已经到来。
亮点七:农村金融改革为“三农”当后盾。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5%,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0%。
一号文件指出:“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区对涉农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配套比例。”“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2004年农村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份,农村信用社支农投放继续快速增加。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2005年起,中央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突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渠道。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决心当好支持“三农”的坚强后盾。
亮点八:政府出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但目前形势严峻,成了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软肋”。我国已建成的8亿多亩灌溉面积,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在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予以支持。一是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对现有用于小型水利建设的资金进行适当的合并,在此基础上从新增的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二是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自主兴建,国家的支持和资助主要是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所需的材料给予补助。
亮点九:让先进农业科技进入千家万户。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在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中,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转化率仅为30%左右。
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从2005年起,国家建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农业科技进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农业部日前已正式启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在100个县先行试点。培育1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村200万农户,把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
亮点十:国家将花更多的“银子”为农村社会事业“买单”。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达到100亿元,比上年增长72%。支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等。
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整个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2005年,中央下决心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花更多的钱“买单”。通过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文化建设、社会救助等投入力度,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明显加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