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10-08-10
字体:【 打印本页

尊敬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尊敬的参加玉树调研的在青各位全国人大代表,同志们: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安排,我代表省政府向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
        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取得了重大胜利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共青海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青海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
        (一)全力以赴抢救生命、救治伤员。抗震救灾一开始就坚持把救人作为首要任务,争分夺秒,在海拔约4000米的雪域高原全力开展紧急大救援。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集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1.58万人、公安民警2836人、民兵预备役2773人,专业救援队1443人,携带专业救援装备赶抵灾区,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搜救,全力以赴,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紧急转移22.5万群众,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震后第7天,仍从废墟下抢救出22名生还者。同时,当地干部群众迅速开展自救互救,当地僧侣积极参加了救援。针对灾区伤病人员多、当地医疗力量不足、救治条件薄弱的困难,一方面迅速向灾区调派医疗力量,另一方面在第一时间果断决定将所有危重伤员转运外地治疗,并在72小时内全部完成。经过艰苦努力,所有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目前住院治疗的伤员大部分已出院,转移的3109名重伤员直接死于地震的仅4人,实施的1284例手术中,截肢的仅有19人,创造了地震救灾史上死亡率、致残率极低的奇迹。
        (二)妥善安排群众生活。紧急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帐篷、棉衣、棉被、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加强运输、接卸、发放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建立临时帐篷社区,集中安置群众;把物资及时、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在震后第5天,就基本实现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帐篷住、有病能医治、御寒有棉衣。地震发生的第2天,就开始向受灾困难群众发放口粮和现金补助。截至目前,已有161213人领到灾区紧急转移补助,157542人领到困难群众生活补助,1328人领到“三孤”人员生活补助,为2422名遇难人员的家属发放了抚恤金。紧急调集卫生防疫人员,开展防疫工作,灾区没有发生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紧急抢修基础设施。按照抗震救灾指挥部排出的时间表,广大军民和技术人员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全力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地震当天即抢通了被损毁的机场道路,当晚8点全面恢复了机场通讯,次日凌晨恢复了玉树县通讯,指挥部、安置点、医疗点等重点部位电力供应得到保障,部分地段供水系统得到恢复。震后第7天,解决了结古镇重点临时安居点和结古镇以外8个乡镇的供水问题。目前,通向灾区的214国道、308省道保持畅通,玉树机场通航能力显著提升,灾区供水、供电、通信等全面恢复。
        (四)加快恢复社会秩序。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灾后物资供应体系,迅速组织省内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到灾区设点经营。震后第6天,市场恢复营业,群众急需的日用品开始销售,银行、邮政等临时网点开张。优先为学校搭建帐篷、板房,解决临时校舍问题,多途径调剂师资、教材、教具等,震后第4天,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5月20日前灾区所有学校全部复课。灾区高考顺利进行。州县二级党政机关过渡办公板房建成并投入使用,行政办公体系开始有序运转。
        (五)切实加强余震和次生灾害防范。紧急调集测震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周密组织余震监测和防范。在灾区发生的2700多次余震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同时,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安置点地质安全评估、环境应急监测等工作,及时排查了玉树县城附近一处长4公里的滑坡体,紧急转移受威胁的人员;加强病险水库、塘坝的监测,并制订有关方案和预案,确保了受灾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安全。
        (六)及时公布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我们十分重视抗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以青震指文号发出通知、决定、命令、意见等共81个,第一时间在政府网上全部公开。紧急启动应急新闻发布机制,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震情灾情和人员搜救、医疗防疫、受灾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社会捐赠款物接收和分配使用等情况。
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大力宣传抗震抢险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在灾后第7天,举行全省范围的哀悼活动,表达对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5月31日,省政府召开新闻通报会,截止5月30日18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其中已确认身份2687人,无名遗体11具,失踪270人。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6月28日12时,全国共接收玉树地震救灾捐赠款物85.09亿元(捐款77.31亿元,物资折款7.78亿元),其中:民政部接收捐款24.07亿元(含地方民政部门汇缴);中国红十字总会接收款物19.5亿元(含地方红十字会汇缴)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款物19.77亿元(含地方慈善会汇缴);青海省直接接收款物19.75亿元(含非灾区省区市财政援助资金3.53亿元;其他基金会接收款物2.35亿元。
        这次抗震救灾,我们面对的是高原高寒的严酷自然条件,面对的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面对的是同胞罹难、骨肉分离的悲痛。我们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抗震救灾的重大成果,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靠的是人民子弟兵的冲锋在前、无私奉献,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大力支援。也得益于全省上下紧急动员、快速反应、众志成城,得益于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勇当先、顽强拼搏,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得益于各民族群众、各宗教人士不分彼此、互相帮助、奋力自救,危难时刻书写了民族团结、患难与共、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光辉篇章。玉树地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伟大祖国的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力量!
        二、精心组织、主动作为,灾后重建前期和基础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奋力开展抗震抢险救灾的同时,我们迅速启动了灾后重建。在地震发生的第2天,派人到四川学习经验。震后第7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灾后重建工作会议。4月20日,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努力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部署灾后重建工作。按照国务院的决定,青海省人民政府对玉树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负总责。近一个多月来,在积极妥善地做好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安排群众生活,抢修恢复基础设施,恢复社会秩序等工作的同时,经过各有关方面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昼夜奋战、艰辛努力,灾后重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顺利推进。
        (一)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在4月中下旬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开展灾情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重建选址的基础上,于5月下旬基本完成了由我省负责的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6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明确: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实现五个新的重建目标。即: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玉树县结古镇(市)总体规划》(灾后重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修改后,省政府已于6月17日批准。结古镇功能定位是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要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农牧区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市场体系建设、文化遗产恢复抢救等8个专项规划,在与总体规划、灾损评估报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报告以及保障实施方案进行充分对接后,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正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将于近日批准下发。城乡住房建设规划正广泛征求意见,近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将审议通过。
        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中,我们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恢复重建与玉树长远发展的关系,将涉及玉树长远发展的建设项目尽量纳入重建规划资金盘子,对确实难以列入的,寻求其他渠道解决,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尽早启动。二是恢复重建与藏区跨越发展的关系,将国家给予藏区发展支持政策与重建规划结合好。三是处理好恢复重建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系,在重建中充分体现生态保护建设上一个大台阶。
        (二)政策制定基本完成。围绕灾后重建涉及范围、资金来源、住房补助、受灾群众过渡期安置、基础设施工程、寺院重建等重大政策问题,分别于4月23日、4月26日、5月1日、5月10日、5月19日,先后五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做了汇报,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了充分沟通衔接。在国家已批准的文件中,我省的绝大部分建议得到采纳。与此同时,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订了我省支持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结合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实际,制定了我省《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意见》,涉及财政、税费、金融、土地、教育资助、就业和社会保险、灾区群众后续生活保障及伤残人员康复救助、计划生育、扶持企业和产业发展、粮食、扶贫、援建及援助11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灾区恢复重建的各个方面和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对玉树灾区的支持力度,安排的政策措施更加优惠、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财税政策、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障、金融政策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这些增加和突破的政策需要我省从自身财力方面统筹安排,给予全力支持。因此,这个《意见》的政策含金量是很高的,充分体现了全面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目标和导向。
        二是制定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见》,明确灾后重建工作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要积极引导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体意识,组织和动员灾区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和投身灾后重建,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推动灾后重建,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灾后重建机制。
        三是积极研究制定土地使用权益处置等配套政策。玉树结古镇地震灾区人口密集、可利用土地资源稀缺,群众对宅基地的补偿期望值过高,重建过程中宅基地调整困难多、矛盾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主动争取国土资源部规划院、江苏、浙江、四川等省的土地专家的帮助指导,组织力量深入灾区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灾区群众意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与玉树结古镇城镇总体规划全面衔接的基础上,就重点做好结古镇灾后重建中宅基地及商铺权属认定、土地使用权益处置工作提出了具体处理意见,明确了相关补偿标准。目前,玉树结古镇灾后重建土地使用权益处置意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7月初将由玉树州人大审议通过后颁布。
        (三)灾后重建资金安排、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进一步明确。按照国家重建组和省委的部署及要求,我们把资金安排、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高度重视,倾注了很大精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安排。国家确定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总规模为320亿元,其中青海316.5亿元,基本上与总体规划三年期相衔接。主要构成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同时包括省级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居民和企业少量自筹资金。用于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特色产业和服务业投资及和谐家园建设等6个方面。根据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要求,中央财政近日拨付我省3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中央专项资金,其中:城乡居民住房25亿元,公共服务设施5亿元。资金由我省统筹安排,用于规划内恢复重建任务的相关支出。另外,关于应急救援和过渡安置阶段资金,按照中央领导“实报实销”的指示精神,我们总体上参照汶川的做法,同时比较客观地考虑青海玉树的特殊因素,从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生活保障及安置、伤员医疗救治、抢修保通、应急物资采购、临时办公、学校复课、卫生防疫、拆危清运等1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资金申请,经与国家部委反复沟通衔接,基本得到认可。目前已经到位和明确的补助资金已达30.23亿元。可以说,整个资金的安排完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玉树灾区人民的特殊关怀和照顾。因地震灾后重建涉及的省级预算调整,省政府将专报省人大批准。
        二是2010年玉树灾后重建项目投资计划。根据《青海玉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拟定了2010年玉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计划,投资总量160亿元(资金安排120亿元),争取完成100亿元的实物工作量。重点考虑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恢复重建项目,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项目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80%以上。其中:城乡住房投资占34.7%,公共服务设施占23.6%,交通占12.8%,能源占5.1%,市政设施占15.7%,水利占1.5%,农牧区基础设施占2.7%,人文关怀占0.4%,日光节能占1.1%,粮食流通占0.9%,文化遗产占0.5%,宗教设施占1%,体现了民生和基础公用设施在恢复重建中优先安排的原则。对地震灾后重建涉及的省级投资计划调整,省政府将专报省人大批准。
        三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工作。根据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优化管理流程,简化审核手续和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和科学依法,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研究起草了《规范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审核管理工作的意见》。力求能放权的放权、能简化程序的简化程序,并尽量具体明确主体、程序等内容,以保证可操作性。设立行政审核大厅对重建项目实行并联审核,并按照下放审核权限和分级负责、同级审批的原则,对重建项目审核程序做了进一步的简化,对省、州、县项目审核权限进行了具体划分。其中,对于政府投资重建项目和援建项目,除属于中央事权的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省直有关部门直管项目、干线公路、邮政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宗教设施建设及州、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业务用房由省级相关审批部门负责审批外,其余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至州、县。同时对政府投资重建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直接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于企业投资重建项目,除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其余项目核准、备案权限全部下放至州、县。并针对重建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投资统计及全过程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是宗教活动场所恢复重建项目管理。针对地震灾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重建项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制定了《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审批程序、勘察设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项目验收、资金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项目管理程序。合理安排损毁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教职人员生活用房的恢复重建。坚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特别是在4个方面进行了强调和细化。严格重建审批程序方面,对宗教活动场所恢复重建实行依法审批制,须经寺院申请,省、州、县宗教事务部门依法逐级审查、审批,并细化震前规模、建设范围、提供相应审核材料等。通过特定程序和措施,确保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在原规模范围内恢复重建,依法严格控制殿堂数量和规模,杜绝乘机扩建。加强组织领导机构方面,充分考虑宗教活动场所恢复重建的特殊性,省、州、县单设寺院恢复重建工作协调组,合理划分了省、州、县工作协调组及寺院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明确寺院自建方式方面,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根据统规自建的原则,由玉树州政府确定责任主体,以寺院为建设主体,由寺院自行筹备、自行委托设计、自行组织实施建设,并按照审批核定的建设规模、范围、内容实施建设。细化资金渠道管理方面,宗教活动场所恢复重建资金以中央财政为主。同时,寺院可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接受合法捐赠,但原则上不得在社会自行组织募捐,特别不得在灾区募捐,更不得接受国外的宗教捐赠。
        (四)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扎实推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国务院对受灾群众的各项生活救助政策已全面落实,目前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8亿元,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受灾群众由应急性安置向过渡性安置的方案已制订并正在逐步实施。过渡性安置区域配套建设的水电路、商业网点、消防、环卫、防疫、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多已完成。正积极配合民政部,提出保暖棉帐篷、火炉等的设计标准,组织购运及配置过冬物资,确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通过建设活动板房教室,推动异地就读等措施,学校复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保证过渡期学生就学,提升灾区教学质量,在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的前提下,分批安排3535名灾区学生转移到省内其他地区就学,安排5074名中学生转移到省外就学。
        (五)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支持农牧民开展生产自救,组织修复震损温棚,春耕播种顺利完成。安排了66个行政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并正在有序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旅游市场也在加紧恢复,灾后首批高端旅游团于6月19日到达玉树。建设了4个集贸市场,设立了3000多个商业服务网点,市场日渐活跃,粮油、蔬菜、副食品等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保持震前水平。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已转入常态化。5月4日开工的禅古、甘达两个试点村建设进展顺利。现正着手展开整个灾区受损毁住房重建与加固的准备工作,力争年内让较多的受灾群众搬进永久性住房。加强灾区社会管控和治安工作,及时化解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各方面的困难。
        (六)拆危清墟工作接近尾声。我们专门制订了建筑垃圾清理方案、受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及修复加固拆除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在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力量的同时,运用市场机制调集了23支专业队伍,集中1万余人,采取军地联合、划片包干、倒排工期、以工代赈等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拆危清运,并对清运的建筑垃圾进行了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灾区党员干部带头申请拆除自有危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5月29日和6月3日两次强余震后,我们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逐户逐房进行受损鉴定,新受损情况已上报民政部。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第一批开工项目涉及地段的废墟清运,6月30日前后基本清场,为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工程奠定基础。
        (七)支撑工程和保障工作进展顺利。玉树灾区施工期短,场地狭窄,建材又依赖长途外运,恢复重建的保障工作难度很大。为了加快重建步伐,我们适度打好时间差,对有些工作及早行动、交叉推进。
        在供水防汛方面,灾区各项供水、应急防汛工程正在抓紧进行,通过开挖建设供水管沟,目前日供水量达3850多吨,水质均达二类水标准。结古镇9口水井地面工程、赛马场安置点供水和防汛工程、两河堤防加固应急度汛工程正在抓紧进行,震后维修蓄水的禅古大坝加固工程完成近90%,结古镇防洪应急工程险工险段处理工程力争6月30日前全部完成,确保受灾群众安全用水、安全度汛和灾后重建施工队伍用水保障和安全施工。
        在电力保障方面,经测算,灾区居民生活安置点用电、玉树军警各营地用电和今年开工建设项目用电总负荷4.2万kW,电力缺口达2.92万kW。为确保生活和施工用电,5月17日,玉树灾后重建最大水电项目,总装机1.05万kW的查隆通电站和总装机5万kW的查日扣水电站在玉树下拉秀乡同时开工建设;6月4日,玉树应急柴油发电站项目开工,2.1万kW燃油发电机组设备订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力争7月15日前安装到位。
        在交通运输保障方面,西宁、湟源、格尔木物资转运站及玛多黄河战备钢桥架通等建设任务已于5月中旬完成,西宁北货运中心也于6月20日建成并通车运营;玉树机场应急工程已于5月1日开工建设;东航公司和西北民航局安排增开了飞往玉树的航班,目前西宁至玉树航班为每日两班,北京至玉树直达航线也已于6月11日开通;国道214线450公里病害整治工程、结古至巴塘机场公路和308省道单幅加宽工程正在全力施工推进,力争于7月15日前将全部完成沿线所有道路、桥涵加固工程;交通运输部紧急调运战备钢桥4座,省内调运战备钢桥10座,作为应急备用,确保灾后重建交通运输畅通;为确保灾后重建物资运输保障,近日,已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致函,请求协助运输灾后重建物资。
        在建材供应方面,已先后两次采购钢材4.2万吨,木材2万立方米,水泥32万吨,并已于6月12日开始启运。5月16日,灾后重建首个建材项目—20万吨散装水泥配送中心暨3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工程在结古镇东风村德卓滩开工建设,6月9日,8个散装水泥罐已在玉树灾区安装到位,6月28日将全部建成并开始生产、供应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5月22日,灾后重建建材物流配置中心在结古镇赛马场西坡开工建设,目前正在抓紧修建水泥地坪、仓库,安装装卸、称重等配套设施。路桥公司年产8000万至1亿块节能环保砖厂已经开工建设。另外,还积极加强与工信部和甘肃、宁夏、四川等临近省区的联系和衔接,争取支持和帮助。
        在基础测绘及规划设计方面,协调国家测绘局积极支持灾后重建应急测绘保障工作,目前已完成结古镇等45个乡镇1∶1000和1∶500地形图的测绘工作。第一批拟建的城乡住房建设户型和教育、卫生、宗教活动场所项目单体设计工作已经先期启动,并在广泛征求灾区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抓紧修改论证,集思广益,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风貌。玉树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已于6月1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同意后组建成立,“千人设计大会战”已经展开。
        在生活保障方面,提前谋划灾区蔬菜供应保障,对灾区倒塌损坏的1923栋温棚正在按照示范温室建设标准建设,结合扶贫开发、农村后续产业培育,筹资在结古镇东风村等18个村,新建了600个蔬菜温棚,预计将来灾后重建期间,近50%的蔬菜可以由玉树本地供应。
        (八)灾后重建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玉树灾后重建涉及发展、生态、稳定和民生、民族、宗教等诸多重大问题。为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4月20日我们就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5月8日组建了现场指挥部。为进一步加强省州县及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科学组织重建,我们注重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省州县乡四级联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条块结合、高效运转。二是建立了以专家为主的城乡规划委员会机制,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技术总负责。三是建立了重建项目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办法,围绕项目报审,实行省州县联合办公。四是建立了民主监督机制,在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专门监督作用的同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专家等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监督。
        (九)灾后重建对口援建顺利推进。我省先后与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11家央企进行了衔接,与北京市对口援建考察团进行了对接,并组团赴辽宁、北京等就重建工作进一步协商对接。6月19日,我省再次与参加援建的北京市、辽宁省和已经选定的4个中央企业就援建区域、援建内容进行了充分沟通,就部队支援包建的学校、医院等项目和协助运输重建物资问题进行了积极协商,并在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工作会议上签订了对口援建协议。目前,北京、辽宁等对口援建单位正在按照会议要求积极开展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已组织部分企业和西宁市、海西州、海东地区等援建玉树一般灾区。
        另外,经过灾区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多次论证,决定将玉树州孤儿学校纪念地、格萨尔宾馆、禅古寺大经堂及少量僧舍选定为地震遗址保护地。
        三、201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6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西宁分别主持召开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恢复重建和对口援建工作,标志着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全面启动、全面展开和全面实施阶段。当前,灾后恢复重建的蓝图已经绘就,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目标任务也已明确。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精心的组织、更加细致的工作,科学依法统筹推进恢复重建,努力做到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灾区人民满意。努力苦干三年,使玉树跨越二十年。
        (一)严格执行规划,加快项目设计进度。在开展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时,我们将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规划》的要求上来。在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结古镇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市政公用设施,城镇交通等专项规划,抓紧做好第一批开工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广电、市政、寺院等项目的选址和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全面铺开结古镇周边20个重灾村的详细规划和一般灾区14个乡镇的村庄规划。在玉树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好“千人设计大会战”,实行多方案比较,好中选优。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在继续搞好灾区生产恢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设施农业,推进66个生态畜牧业试点村建设,搞好温棚建设,组织农牧民有序采挖虫草,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培育旅游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同时,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玉树330kW大电网工程前期工作要加快推进,力争早日具备开工条件。抓紧开展结古镇液化天然气供应站建设前期工作,确保6月底开工,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善玉树地区燃料结构,促进生态保护。
        (三)进一步制定完善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在继续制定完善灾后重建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已经出台的国务院两个《意见》及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宣传,结合已经印发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近期有关政策宣传提纲》,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熟悉政策、理解政策、掌握政策,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起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形成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省委、省政府已于6月23日至25日,在西宁举办省州县乡四级干部灾后重建工作研讨会。
        (四)全力做好对口援建的保障工作。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和施工保障工作,为援建施工提供有关保障。认真组织实施建材、运输、电力、施工等保障方案,继续商工信部明确大宗建材外供及锁定价格方案,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为援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动搞好后勤服务,在玉树及周边地区先行开始蔬菜大棚及肉食品冷库建设,尽最大努力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援建人员的生活需求。在医院恢复重建完成以前,继续商请部队在灾区开展医疗服务。为有效防治高原病,协助各援建单位建设高压氧仓。
        (五)全面细致地搞好卫生防疫及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加快恢复灾区医疗卫生防疫和质检等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灾区水源监测消毒,加强食品、饮用水卫生监督和集体供餐的卫生监督管理。加强疫情防控,扎实做好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继续做好伤员治疗康复工作和群众日常医疗服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救援,医治心理创伤,使灾区群众尽早从灾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
        (六)做好余震和次生灾害的监测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余震趋势的科学研判分析,继续做好余震监测防御工作。全面开展应急防洪、河道治理和大坝加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度汛。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玉树震区降水偏多,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中等略偏高,其中结古镇及下辖的扎西科(部分集中安置点所在地)地质灾害风险高。对此,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加强汛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的监测防范。特别是居民安置点的防范,要确保万无一失,绝不能因为各种次生灾害的发生,使灾区群众灾上加灾、雪上加霜。
        (七)抓紧做好近期几项重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清墟工作力度,继续全力推进危房鉴定、拆除、废墟清理、垃圾填埋工作,为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工程奠定基础。二是继续采取得力措施,保障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供应,保障群众生活用煤用油用电。重点解决好群众过渡住房问题,备足棉帐篷、火炉和取暖燃料,确保群众安全过冬。三是筹备开好玉树灾后重建万人誓师大会,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建设工程。四是按法定程序尽快向国务院上报关于玉树县撤县建市的报告。五是加快建立玉树灾后重建联合办公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提供一流服务。六是尽快向社会公布一批灾后重建社会公益性项目,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灾后重建。
        玉树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灾后重建难度巨大、任务繁重,在玉树灾后重建这个特殊的战场和考场,高寒缺氧、施工期短、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建材紧缺等,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难题和考验。省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在省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带来的重大机遇,不留遗憾;牢牢把握灾后重建的重要环节,不留败笔;主动接受灾后重建的重大考验,不留骂名!
        尊敬的各位常委、各位代表:省政府衷心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对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的监督、指导、帮助!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将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省政府将以优异的成绩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