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田才让、王大磊、楼秋红
建议内容:
事由:近年来,随着我省文旅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统筹推进“四地”建设,为加快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目前,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自然保护区7处、风景名胜区1处、水利风景区13处、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9个、地质公园7处、沙漠公园12处,已基本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为载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海西州现有A级景区20个,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个(格尔木市昆仑旅游区、格尔木市将军楼文化主题公园景区、乌兰县茶卡盐湖景区、茶卡天空壹号景区、乌素特水上雅丹、大柴旦翡翠湖景区、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2个,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为了加快推进海西全面融入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海西以发展“全时、全域”文旅产业链为载体、以“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宣传推广为抓手,全力推动“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加快推进生态游、研学游、体验游景区建设,努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浓厚海西文化特色旅游城市,文旅产业获得了快速高质量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旅游景区交通不便利、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文旅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如:位于青甘大环线的茫崖市和冷湖镇,随着冷湖天文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天文科技研学游等游客量剧增,而链接附近水上雅丹、最美U型公路(315国道)等“网红”景点的315国道与冷湖镇之间的“火星一号”公路仅仅为一条简易非铺装路面,通过难度极大,导致许多游客不去选择这条路而是折返600公里回到大柴旦,使游客体验感极具下降,严重制约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由于海西地域辽阔,城市与城市间、景点与景点间距离较长,沿途旅游标识、旅游厕所严重不足,各地区在住宿、医疗、就餐等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薄弱,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游客需求。德令哈市、茫崖市、乌兰县等地区生态旅游、研学旅游景点打造还不够完善,高端生态旅游产品欠缺严重制约海西全面融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国际化。建议省级相关部门以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在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清洁能源供给、完善偏远地区给排水系统、通信系统、交通道路、旅游“智慧平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时,给与海西更强有力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二是加快推进旅游人才国际化。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出台文旅人才培养政策,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对生态旅游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给予指导。推动校企合作,优化旅游行业人员的薪酬制度,完善旅游行业福利制度,研究出台《青海省国际旅游人才培养计划》《青海省国际旅游人才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规定,从而有效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三是建议省级自然资源部门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统筹考虑,将文旅项目纳入城镇边界,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有序发展。四是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建立省内各州县(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开发机制,实现旅游设施共享、线路联动、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