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青稞特色产业一体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

日期:2024-07-01
字体:【 打印本页

由:按照青海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青海省内青稞播种面积结构持续徘徊在26%27%间,2019年比2015年青稞播种面积结构提升6.79%,比2018年青稞播种面积结构提升6.76%2021年比2015年青稞播种面积结构提升14.84%,比2018年青稞播种面积结构提升14.81%透过数据可以看到,农作物青稞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粮食比重持续提升

青稞不仅是我省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也是酿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更是开发营养保健类产品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青稞是青海重要的特色扶贫产业之一,该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是打造青字号特色品牌的必选项。而青稞种植相对集中省内以农业为主的艰苦地区或贫困乡村,间接导致培育青稞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实现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高质量作用发挥

目前青稞特色产业一体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突出短板问题:

青稞产业发展培育扶持力度较弱目前青海省政府将青稞产业确定为农牧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农作物且在农作物粮食种植面积中占比30%以上,种植范围覆盖到省内大部分地区,南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县(北纬32°11'),北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北纬38°11'),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阿拉尔(东经90°31'),东至民和县下川口(东经102°56'),地跨6个纬度12个经度。但青稞特色产业支持培育政策乡村科技人才培养、新品种引进研发青稞产量提升研究等方面仍然薄弱,青稞产业品位提升、品质提升工作依然面临困局

青稞产业经济带动效益明显不足目前,围绕青稞产业发展已延伸出青稞酒、青稞米、青稞食品等系列加工产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牧民、合作社的青稞种植出售渠道和青稞加工企业的采购渠道和供应需求但每年青稞收购价格持续稳定价格空间上涨困难加之我省青稞米、青稞食品加工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产经济效益青稞附加值空间有限。对于青稞种植户、青稞加工企业都很难获得直观的青稞产业附加值收益,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尚未建立起稳定的效益支撑。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品牌融合发展不强。青稞生产企业对品牌意识较为模糊,缺乏对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文化系统定位和塑造,产品市场化、精细化程度不高,没有将产业特色与市场需求很好地结合尚未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并伴随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对企业打造产业品牌缺乏精准性扶持和科学性指导,70%以上的企业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对品牌建设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宣传支持,而现有的扶持政策十有限,无法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宣传提供充足的保障。比如在宣传方面,调查显示,仅有37.72%的公众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71.23%企业的品牌宣传的主要途径选择展览展示。企业对品牌的宣传策划不足,与市场对接不到位,品牌影响力不强。

建议:省发改委、农业与农村、乡村振兴部门从以下方面给予支持。一是进一步完善青稞特色产业扶持指导力度。针对青海省内青稞主要种植区,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围绕资金政策扶持、科研支持、品种优化、产量提升、产业发展、人才输送等方面强化扶持支持力度助力青稞产业品位品质提升。二是进一步提升青稞特色产业的经济优势。在保证当前产业种植及发展结构基础之上,通过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整,保证每年青稞种植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并适当增加农户补贴。同时,强化对青稞全产业链上企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等指导,让企业在不断创新升级中产生更多价值。通过农户收入增长提升青稞种植规模、通过企业创新升级强化持续增值能力,多措并举推动青稞特色产业的经济优势。

三是进一步加强青稞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及发展能力。政府部门需对企业打造品牌精准性给予更多帮扶指导,进一步引导企业强化对产品品牌意识、品牌内涵的认识和塑造,将产品特色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形成具有完全主导权的自主特色产品品牌同时明确产品定位,减少传统产品增加优势特色产品品牌,适当减少中低档产品、创建更多名优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平台、政府权威、政府公信力强化对当地青稞特色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逐步强增产品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认可度充分实现消费市场的精准对接,切实构建我省青稞特色产业的科研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出建议代表:鲁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