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强青海理工大学专业设置科学性促进学生就业、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4-06-27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建议代表

西宁代表团城中组薛婷

二、事由

在当前青海省积极推进四地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教育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和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海理工大学作为培育青海未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专业设置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关系到地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按照青海省教育厅《西宁大学学科专业设置方案》文件要求,青海理工大学将建设具有38个本科专业、9个研究生一级学科授权点,学生规模在10000人左右的现代化大学。现已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字经济等等13个本科专业,分别由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承担孵化任务,并将于今年整体移交。未来,需增设的25个本科专业与方向的设置将在2024-2035年逐步实现,且尚未具体确定专业名称与方向,因而需要重点关注。

青海目前有3所本科院校,1所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3所本科院校在与地方产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脱节与专业老化的问题各高校在教育厅错位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专业设置与省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各专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有一定的差异。三所本科院校在部分专业上虽有相似与重叠,但部分专业毕业生存在难以找到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也有部分重叠专业在人才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未来,新设立的高校也会进入优秀生源的选拔及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因而在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与专业内涵方向方面,要具体专业具体分析,避免形成有限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

三、建议

一是精准确定青海理工大学办学定位,建立良好的人才市场研究与预测机制,主管部门应在专业设置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形成专业设置研究报告,着眼未来,科学设置专业。对于短缺人才相关专业和紧俏专业,可以适当放宽重复设置的要求,在青海理工大学也可设置相应专业,如艺术类、设计类短缺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艺术类、设计类人才的培养;

二是科学精准布局学科专业分布,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校合作,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相关课程开放及学分认定机制,盘活各高校的课程、实验实践、数字资源等教学资源,实现各高校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度合作,针对青海“四地”建设的特色和需求,共同规划和发展与青海“四地”建设相关的专业,选准细分专业类别,增加新能源、盐湖产业、特色产业等相关、相近专业。积极推进订单式、柔性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建设,为青海省的“四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是利用新建大学的优势,充分设立“四新”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前沿专业,优化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同时,将本科专业设置更好的与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相贯通,以确保相关专业在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进一步服务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

青海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优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推动青海省“四地”建设的关键环节。期望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调研、产教融合,不断优化我省学科专业布局,使得青海理工大学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注:此建议由我和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王艺霖共同调研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