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议代表:保吉栋
二、事由
大通县是省会西宁市重要“菜篮子”生产基地,2023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7.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23.86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31%,占全市蔬菜产量的37%,总产值达6.7亿元。
近年来,大通县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任务,按照“稳粮、扩油、增菜”布局要求,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特别是注重培育做强露地蔬菜产业,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典型样板。全县露地蔬菜播种面积达6.25万亩,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的11.37%,总产量达23.86万吨,占全省蔬菜产量的17%,露地绿色蔬菜省外输出量达14.32万吨,占全县蔬菜产量的比例达60%,蔬菜种植户手头有技术、兜中有现强、心中有追求、日子有奔头,切实感受到了输出地建设带来的利好和实惠。2023年,大通县建成千亩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处,成为全县高原冷凉绿色露地蔬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标杆”和“窗口”,有力有效引领全县蔬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通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将山东寿光蔬菜团队引入大通景阳镇苏家堡、土关村,建设了千亩水肥一体化的露地绿色茼蒿标准化生产基地,把露地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拔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依托高海拔冷凉气候,充分利用高原光照资源,通过精准管控水肥条件,有效减控了虫害病害发生,提高了蔬菜作物的抗性和生育周期,生产的露地绿色蔬菜鲜嫩适口、风味十足,商品性状和产品品质表现优良,得到上海、北京、珠三角、粤港澳等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生产季节冷链配送全负荷运转,生产订单供不应求,把大通县“老爷山”蔬菜品牌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期间,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以及行业部门领导同志带队亲临现场观摩时指出: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拿出品质过硬的产品才是硬道理,该基地蔬菜品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的关键是建设了水肥一体化的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必须要在生产全过程、全环节实现严格精准的把控。在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当中应当探索和推行更加智慧化、数字化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装备,为蔬菜生产率先实现“三品一标”奠定物质装备基础。
“十三五”时期,大通县率先列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蔬菜产业提供了“大通模式”。“十四五”时期,大通县积极融入西宁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奋力争创全县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全国设施农业先行区,而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始于“颜值”,归于“品质”,只有占据“高品质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在沧海横流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输出“高品质农畜产品”不仅是全省新型经营主体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应有之意。通过总结山东寿光团队在大通县景阳镇建设的千亩水肥一体化露地绿色茼蒿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成功经验,以及参观甘肃河西走廊部分地区蔬菜基地的体会,经向相关专家咨询,认为我省露地蔬菜是高原冷凉蔬菜的重要内容,露地蔬菜品质直接影响着高原冷凉蔬菜价值体系的构建,而提升露地蔬菜品质的关键举措是改善和提升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因此,当前全省高原冷凉蔬菜产业要进一步“扬优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即是:在充分利用高原净土资源、丰富的光照资源和高海拔冷凉气候优势资源,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高原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率先在蔬菜生产中实现“三品一标”,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加快提升蔬菜价值,积极占领蔬菜输出市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为全省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议
当前,全省应当改善和提升高原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要选定一批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化、数字化的百亩、千亩乃至万亩水肥一体化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一要理顺耕地管护与利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农田利用指标体系,树牢“大粮食观”和“大食物观”,明确下达粮、油、菜的生产任务,合规合理划定一批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二要理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关系。集中力量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在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当中探索和推行智慧化、数字化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装备,逐步建设一批“百、千、万”农业技术示范基地,让农民看得到、学得来、能致富。在建成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扶持和鼓励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具备智慧化、数字化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装备的“万、千、百”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型、稳定型、长效型”的订单农业,为高原冷凉蔬菜“高颜值、高品质、高价值”输出匡定坚实物质基础。三要理顺产业发展梯队与联农带农的关系。应当由流转土地从事露地蔬菜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为发起人,结合生态环境和生产实际,依法依规,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建设内容,实施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型、专业型、产业化的高原冷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梯队,提高绿色蔬菜输出效能。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移交至流转地所属的行政村,纳入村级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露地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管护利用机制,通过稳定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持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