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黄河文化保护战略的要求,以“大文化、大规划、大产业”的思路传承、保护和弘扬河湟文化,积极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随着黄河文化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海东市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的优势和可行性逐渐显现。
建议:建设以海东市为核心、辐射河湟地区的国家河湟文化公园。1.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是更好地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推进省委“一优两高”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海东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中原文化向西域文化过渡、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过渡的特殊地带,是全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全市国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3%,全市耕地总面积318.4万亩,农畜产品供给在全省的份额达到46%。共有94个乡镇、1587个行政村,总人口173万。海东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互交融,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具有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民俗文化的融合性、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生态文化的立体性等特性。全市共有8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81项,数量居全省之最多,是区域性非遗资源高地。通过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可以使河湟文化得到充分保护、传承和弘扬。
2.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是实现海东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目标的重要支撑。围绕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我市先后组织实施喇家遗址保护利用、瞿昙寺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河湟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推进建设河湟大剧院、青绣经济总部、非遗保护和传承、创建互助故土园5A级景区等工程,举办“青海年˙醉海东”、首届河湟文化艺术节、河湟文化论坛等活动,参演央视“魅力中国城”大型节目,叫响了“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化旅游品牌,树立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文化旅游新形象。通过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更能够把传承、保护和弘扬河湟文化战略落到实处,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竞争力。
3.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文旅融合的要义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培育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能够推进河湟文化遗产保护和成果的广泛利用、宣传传播,发展特色文化观光游、体验游、休闲游;助推乡风文明,乡村振兴。
4.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的最高平台。把海东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将公园建设重点与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结合起来,通过一批公共文化项目、文旅融合项目、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项目作为支撑,将河湟文化所包容的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软实力的传承、保护、弘扬列入其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真正把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打造成世界了解黄河四大文化之一——河湟文化的窗口和会客厅。
因此,以海东市为核心、辐射河湟地区,从省级层面统筹建设国家河湟文化公园,我认为符合政策,惠及民生,意义深远。建议从省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规划方案,明确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统筹各类项目和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河湟文化公园建设。
建议代表:李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