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诞生于此,而称为“原子城”,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是和平时期的中国红色圣地,承载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撤销221厂的决定,1993年基地整体移交海北州,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自退役移交以来,海北州依托独特地位和历史成就,打造了全国唯一的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保留保护了众多的实物纪念地,2001年6月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爆轰试验厂等几个分厂、221厂办公大楼、33号楼、10栋黄楼等22处旧址列为重点保护范围,2005年基地旧址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12月中国原子城遗址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14部委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向人们展示着中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既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2016年7月,省委王国生书记在观看原子城纪念馆后,针对原子城发展和建设,提出要“高起点、高规格、成规模”的规划打造,使其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精神高地、文化产业高地”的大博物馆。为进一步促进“两弹一星”精神在全国的弘扬,提升原子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我们按照省委王国生书记的要求,开展了原子城建设工作。突出原子城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金银滩--原子城5A级景区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州创建和西海镇、三角城镇融合发展撤县建市,借助山东对口支援海北州的机遇,委托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中国原子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和《中国原子城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中国原子城红色教育博物馆群与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计划通过实施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物保护、红色展馆建设、红色资源开发、红色风貌改造、红色教育培训、红色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完备“八项工程”,充分挖掘世界第一退役核研基地的垄断资源,完善提升精神支撑、教育培训、课程教学、城镇风貌、文物保护、文化产品“六大体系”,打造理想信念精神高地,把原子城打造成国家级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科技创新红色教育基地,以红色文旅产业为特色的文化名城。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为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预期目标,建议:
一、请求省政府支持回购列为基地旧址重点保护范围的33号楼(将军楼)、10栋黄楼。33号楼是当时领导专家居住的楼,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于敏等八位科学家曾在此居住、工作和生活。10栋黄楼原来是为苏联专家准备的,后为基地科研人员居住地。基地退役后,这些楼房分配给州直机关干部职工居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时,33号楼和1--10号黄楼共264套住房全部房改给了当时居住的州直单位干部职工。作为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国务院将33号楼和10栋黄楼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住房改革已经过去20多年,当时居住的干部职工有的退休、有的调离,住房作为个人的商品房出售、出租。目前有的仍然居住,有的改为宾馆、餐饮或其他休闲经营场所。因部分房屋拥有者不懂得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内部随意修整、装修,使文物遭到一定破坏。这些建筑是体现我国革命前辈历史功勋和“两弹精神”的完整实物遗存,其历史作用可以替代。回购这些建筑,既是加强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复原基地研人员、科学家工作、生活场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精神高地、文化产业高地的需要。为此,建议省上给予资金支持,帮助我们回购这些建筑。
二、请求省上帮助海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建设发展。原子城理想信念学院是中国原子城项目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主阵地。这个项目建设、运行效果对整个中国原子城的建设运行成效至关重要。为此,根据目前实际,建议:一是州级财力紧缺,筹资难度大,请求省上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帮助我们加快建设进度。二是帮助州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储备的师资队伍以客座专家教授5名和州县党校教师、景区讲解员为主,但前期特色课程开发需要高水平智力资源支持,收集历史资料任务繁重,加之州县高水平人力资源不足,工作上明显满足不了目前需要,如不及早考虑,也会对后期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为此,请求省上在前期统筹省内资源给予支持,同时考虑海北编制紧缺由来已久的实际,及早明确机构、编制,并在师资调配等方面给予支持,以确保前期准备扎实,后期运行有序良好。
建议代表:海北州代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