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

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园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字体:【 打印本页

  建议人:莫重明
  案  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海西州委州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试验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及金融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共同研究补齐实体经济融资短板,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着力破解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金融在促进园区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的平台,扎实开展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累计征集梳理园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融资需求1100亿元,先后开展“银行家进园区访企业”、“融资合作对接会”等活动12次,银行与企业签订融资合作协议金额900亿元,累计实现有效资金投放872.89亿元。二是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共协助46家园区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277.68亿元。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先后设立“青银创新产业引导发展基金”、“浦银发展投资基金”等多支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18.77亿元),通过股权债权向园区30家企业投放资金46.02亿元。积极推动藏格钾肥主板上市、北控绿产“新三板”挂牌。引进远东融资租赁公司,利用园区已建成管网获得融资租赁资金3亿元。三是充分发挥园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通过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累计完成融资87.67亿元,先后投资71.86亿元实施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96个,建成道路147公里、各类管网235公里、标准化厂房67栋(面积35.02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35家,在建厂房68栋(面积23.8万平方米)。同时,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参股投资合作形式,先后向27家园区企业投资17.48亿元,直接撬动企业产业化投资398.73亿元,助推一批原本不受银行贷款青睐的新材料、特色生物、新能源等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建设。
  但是,从近年来试验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来看,园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资金供需矛盾仍然较为尖锐,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突出表现在:一是企业融资缺乏长期稳定的信贷政策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在信贷政策、产业准入、风险偏好、优惠利率、审批流程等方面随国家产业调控政策“转向”较快,缺乏循环贷款、滚动贷款、过桥贷款等实体经济最需要的且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和融资服务产品。二是贷款前置条件繁杂,严重制约企业融资。在银企对接中存在门槛高、条件严、审批难的情况,不动产登记、环评安评、核准备案等硬性条件缺一不可,企业融资前置条件仍然是制约企业有效融资的“硬伤”。三是银行贷款审批程序繁复,企业融资接续困难。银行审批环节繁复、审核流程长、贷审度高集中,企业不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造成资金接续困难。部分企业产品销售合同违约、过桥资金断档,不断推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成本。四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难度较大。近年来,为加快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银监会、人民银行、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信息传导不畅、风险防控第一、重大弃小等困难,特别是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不力,导致不同程度出现政策落实难问题。
  建  议:一是省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引导省内各金融机构加快落实中央、省上持续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青海实际提出促进省内工业聚集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和系列融资服务产品,推动园区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省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引导省内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优势产业专营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实体企业贷款前置条件不足“容忍度”。落实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
  三是省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进一步引导省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国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园区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