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青海省环保事业的稳步发展,我省在各县、镇、村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但出现“有钱建厂、没钱运营”的问题,成为较落后地区的共性难题。虽然各级政府也在探索通过政府财政兜底的方式保障其正常运转,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建议引起重视,加以改善。
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和特殊。截至2017年,青海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与县污水厂相比,乡村的污水处理情况更严峻。农村污染源多,大部分生活污水也在农村,由于建设管线成本高,很多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并未得到有效覆盖。在建成污水处理站的一些村镇,日常维护与运作经费更匮乏,村级自筹难开展,加之缺乏负责运营的技术人员,部分处理设施沦为摆设。
业内普遍认为,污水处理厂项目“三分建,七分管”。污水厂处理一吨污水费用约为1.8元,而规模相对较小的村镇级污水处理厂,费用可能更贵,直接造成“建得起来,运行不起来”的情况。目前,地方财政压力都比较大,如果污水处理厂缺乏运行经费的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将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无法更新维护,造成非正常运行的隐患。
建议:今后改变项目设计建设思路,考虑可否用功能型、免维护的污水处理湿地代替传统的、重运维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其有机物成分可以转化利用为有机质能源。同时,污水又是稳定的水源,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对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污水净化后可以用作灌溉、景观用水,是缓解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污水消纳的重要方法,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就是通过向自然界,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物理技术处理污水的科技成果。我曾在北欧考察过功能型湿地污水处理厂,该技术以人工湿地为基础,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协同作用,高效降解和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实现污水净化,技术成熟且在北欧得到广泛运用。我也曾与省科技厅领导在北京市平谷区考察过类似的村镇级湿地污水厂项目,该项目分散处理、源头治理,有效降低管网费用;基本无值守运行,由村民自行维护即可;低能耗,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稳定。湿地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营造绿色景观,一个湿地污水厂就是个乡村公园。青海高原高寒,温度与北欧、平谷相似,比较符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因此, 我建议发改、环保部门应该在此技术上有所借鉴,或能为推进我省生态治理,建设美丽村镇做出贡献。
关于在村镇建设湿地污水设施的建议
日期:2019-01-15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