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青海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主任 马宏
一、案由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保持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权。人类自从有了最基本的医疗活动,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健康教育,到目前为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仍是促进人类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推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才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案据
人类经历了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促进了人类长寿和人口数量的激增。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三次卫生革命就是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现在,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卫生服务的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开展社区范围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工作重心。
目前,居民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慢性病,以及耐药结核病、乙肝等与卫生习惯有关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据调查,我国死亡率居前10位的疾病中接近一半的患病人群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而致。导致医院病患者增加,产生新的医疗不平衡,导致出现一个专家从上班到下班接待患者达一百多人,加重了医院、医生的负担,容易形成新的医患矛盾。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可以唤起民众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建立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可以动员和协调社会有关单位、个人履行各自对健康和环境的责任,培养促进健康的因素,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政策和策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进行健康促进,预防疾病,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核心是促使人们建立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疾病危险因素。
三、建议
(一)逐步建立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平台,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二)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农村地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开展学生体质监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在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提高干部职工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无烟机关建设,改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卫生环境和体育锻炼设施,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符合单位特点的健身和竞赛活动,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加强社区和家庭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以家庭整体为对象,通过健全健康家庭服务体系等措施,为家庭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服务。提高家庭成员健康意识,倡导家庭健康生活方式。
(三)营造健康社会氛围。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办好健康类栏目和节目,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对健康教育加以规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都要把好关,不能给虚假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
关于推进健康促进形成治未病预防体制的建议
日期:2019-01-14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