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3-03-27 来源: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为依法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省落实见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省人大常委会决定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双减”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协助常委会做好这项重点监督工作,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由省人大教科委部分组成人员、教科文卫专业代表小组部分成员组成的调研组,于6月至7月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认真研究制定调研方案,通过听取省政府和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政府以及发改、教育、财政等8个省直部门的专题汇报,全面了解掌握政府统筹推进和部门协同推进情况;深入西宁、海东、黄南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实地调研,分别召开基层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四个层面的座谈会,并改进调研方式,组织召开省人大机关干部中的学生家长座谈会,深入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措施。同时,因疫情防控原因委托海南州人大常委会在当地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束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双减”工作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发布以来,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贯彻执行,全省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协同行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广大教职员工转变观念、尽心尽责,“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预期目标初步实现,在全国率先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其他有关工作也多次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

(一)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全省“双减”工作力度强劲。省委省政府把抓好“双减”作为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和加快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省委主要领导及时作出专门批示,省委、省政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省级层面建立20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组成专项协调机制,省教育厅专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室,市州层面组建工作专班,全省上下稳固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良好工作格局,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方案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建立政策保障体系,为“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夯实了强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西宁市把“双减”列为市委市政府“第一议题”和教育督导“一号工程”,主要领导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调研摸底,协调解决教师配置、资金落实、场地使用等实际问题,并先后推进开展5轮督查,以责任倒逼落实。海东、海南、黄南等市州政府也扛牢主体责任,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不断推动“双减”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坚持从速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学生校外负担有效减轻。全省全面强化校外培训治理,优化了基础教育外部生态一是全面治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采取签订承诺书、抓重点树标杆和讲政策劝解等方式,指导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合理定位,稳妥引导111所机构转型181所机构注销,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压减二是规范管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制定出台各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原则加强审批管理工作。运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与服务综合平台”加强监管,并制定统一的预收费管理办法,有效防范培训机构“卷钱跑路”等风险。同时,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托管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大了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力度。专项督查整治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市监、城管、公安、民政、卫健、文旅宣传部门和街道、社区认真开展专项督查整治,严肃查处、取缔学科类隐形变异转入“地下”补课的“黑机构”,培训整治转型不彻底、整改不到位的培训机构,产生良好的震慑作用。通过集中整治,学生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培训负担明显减轻。

(三)坚持全面压减作业,科学提升作业质量,学生校内负担不断减轻。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方法路径。一是加强源头管控。省教育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十项举措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进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方面的管理。各地学校制定学生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将作业管理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将作业布置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学科组、年级组统筹,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和总量二是作业总量时长得到压减全省基本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学生得以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三是作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省教育厅通过组织开展“智慧作业”课题研究,举办全省作业设计大赛,邀请省外专家指导带动全省提高作业设计、评价和管理能力等方式,强化指导推动。各地学校普遍把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做为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在作业精减的同时做到质量精准,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坚决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黄南州强化作业设计工作,今年全州筛选198个设计案例参加全省作业设计大赛,有113个获奖;全州寄宿制学校加强作业辅导,提升了作业质量。海东市坚持精选、先做、全批原则,倡导研发以作业设计为核心的个性学习资源包,对不同负担类型的学生进行精准作业布置,做到减负不减质

(四)坚持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行课后服务,服务能力和成效逐步增强。全省各地从组织管理、内容设置、课程建设、特色创建、经费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推进课后服务取得良好进展。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省应开展课后服务682所义务教育学校按照“5+2”(每周5天,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课后服务)模式全部开展,基本实现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全省建立6个课后服务样板县区和48个样板校,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推进服务内容多样化。各地实施“基本服务+拓展服务”模式,第一时段基本完成课后作业,第二时段开设艺术、劳动、体育、阅读等领域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海东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各类校园活动、实践活动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等要求有机结合,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西宁市沈那小学建立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资源库,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组建古羌舞、彩陶、足球等29特色社团,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三是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及时研究出台《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青海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暂行)》,为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保障。海南州共和县安排150万元财政资金招聘课后服务指导教师37名,同德县拨付10.6万元聘请20位专业人员到县城5所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五)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校主阵地建设,办学质量稳中有升。省教育厅印发《青海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从14个方面提出56条具体措施,不断推进全省各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提升育德育人质量。省教育厅制定印发《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工作重要论述进中小学课程课堂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促进全省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提升育德育人质量。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能力。省教育厅在严格督导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不断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各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全省积极开展各学科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加强不同层次教学研究,推动教师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备课授课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精准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落实优质均衡原则,加大教育帮扶力度。持续组织开展送教送培下乡系列活动,并坚持每年选派100名教师(教研员)赴青南地区州县支教,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教学差距不断缩小。四是深化考试改革,促进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次数、命题等进行全面改革,降低了学生考试压力。西宁市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有效推进了全面育人工作

二、“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省“双减”工作进展良好,但“双减”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综合性、艰巨性,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在推进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双减”工作推进和保障力度仍然不足。个别地区和学校在推进“双减”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工作不深不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相关部门在监管校外培训机构、推进课后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力度依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支持、保障学校课后服务的机制还未健全,一些学校处在独木难支、后继乏力的状态。课后服务的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政府补贴的绩效工资增量普遍没有到位,二时段生均1.7元/生·时收费标准过低,区间范围没有明确,学校普遍没有收取,影响了课后服务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家长对“双减”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二)学生家长产生新的教育焦虑。囿于当前的中考政策与“双减”政策尚不匹配,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要向中职学校分流,由于择校观念和世俗影响,目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部分城镇学生考不上普通高中后宁可选择进入收费较高的民办高中,甚至部分农牧区初中毕业生会因为既不愿上中职又无力进民办高中而放弃学业,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双减”深远目标与学生升学的现实目标之间的矛盾凸显,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此十分忧虑。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一些老师在作业减量方面动力不足,有些学校在开展学科外课后服务方面动力不足,一些家长主动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甚至想方设法为孩子补课,部分学生主动做课外作业,家校合力依然不足,影响“双减”向纵深发展。

(三)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亟待巩固。一是一些学科类校外培训依然以隐形变异方式存在。一些培训机构或个人以地下或线上“黑班”、“一对一”服务等形式继续从事学科类培训,而且收费更高,严重干扰“双减”政策执行。二是非法的个人非学科类培训依然较多。一些个人在居民小区私自招收学生,进行非学科类培训,无证无照,服务不规范,质量无保证,存在收费、学生人身安全等的风险。三是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双减”之后,非学科类培训需求增加,一些原有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只顾扩招,不顾质量;一些转型机构师资力量等方面更无保障。

(四)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近年来教师非教学负担没有持续减轻,各种“进校园”活动、线上学习、计划、总结、报表、检查等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双减”后,教师工作时间加长、工作量加大原来的教研时间基本用于课后服务,无法深入教研、备课和自修,与“双减”相适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较为迟缓,与现实需求匹配不到位,课堂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五)作业“减负”亟待科学推进。一是作业设计质量仍需提高。尽管各地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布置,但整体看,目前的作业设计针对性依然不强,质量依然不高,与国家要求、现实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二是作业减少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对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产生一定影响。无差别减少作业,加大了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学业成绩差距。尤其是一些农牧区学校作业量原本不足,“一刀切”减少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教学差距,影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双减”政策执行还需要因地制宜探讨落实。

(六)课后服务工作亟待全面加强城乡间、校际间课后服务质量水平不平衡,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众口难调的问题。一些学校课后服务特色鲜明,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过于单一。一些学校课后服务第二时段参与率不高,有些初中学校课后服务均为作业辅导。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校尤其是城市主城区老学校活动场地较小,活动设施设备不足。二是大部分学校师资紧张,尤其是音体美教师不足,课后服务活动只能简单开展。三是不少教师因为开展课后服务导致在校时间延长产生不满情绪,而且承担课后服务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创新开展服务的动力不足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

“双减”是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大局的国家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入推进。今后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坚持高位推进、综合施策、加大力度、注重实效,着力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持续推进“双减”走深走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持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坚定不移扛牢政治责任。“双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教育公平,提升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保障全面小康建设成色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格局、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需求的重大教育改革;是防止资本干扰甚至控制教育,不断优化教育生态,确保社会主义教育回归本位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降低教育成本、减轻家庭育人负担,释放生育潜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保障措施;一言以蔽之,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战略和全局高度确定的国之大计,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双减”重大意义,看到党和国家的决心和力度,更加切实地把深入推进“双减”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做好长期持续努力的思想准备,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和耐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实效。各级政府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充分凝聚思想行动共识,营造更好的实施环境。

(二)健全完善长效推进保障机制,强化督导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更有力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地落实“双减”各项任务。一是进一步健全夯实各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双减”进展情况,细化和强化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将协调机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协调、推进配套政策落实,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上。二是调整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从实际出发,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增加课后服务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预算和校外人员劳务费预算,适度提高课后服务第二时段收费标准,并进一步明确规定每课时补助标准的区间范围,确保政策落地。同时,增加学校课后活动设施设备经费投入,优化课后服务条件。三是探索构建课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加快搭建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对接通道,建立合作机制,整合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和家长共同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促进全社会支持和服务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目前,有的地区和学校已做了有益探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制定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办法,加以集成和推广三是强督导推进落实重点加强对制度建设与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对不实事求是、无法落实的制度措施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不求实效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巩固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加强常态化监管。严格按照“防违规、防变异、防反弹、防风险”要求,始终保持监管力度不减,严防校外培训机构再造教育体系,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生态。一是全面深入严查隐形变异,防止新的反弹。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夯实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机制,加强部门联合执法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增强治理合力。同时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二是加强非学科培训规范监管,补齐治理短板。强化部门共治,加强服务指导、价格管理和质量监测,及时取缔不达标或不规范运行的非学科类培训防止资本野蛮扩张,促进规范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引导高质量的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引导家长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盲目跟风攀比、过度报班,增加经济负担和学生校外负担,三是加大督导力度,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常态化监管落实落细,不留死角扎实推动各类风险化解和隐患整治,守住社会和谐稳定底线,确保校外培训领域长治久安。

(四)着力强化学校主阵地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减”政策要落细落实,关键在于做强学校这个主阵地。一是持续推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在这两个方面,省教育厅已经针对目前情况,从落实质量评价指南制定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采取了改革创新措施,各个地区和学校也拿出了具体办法,关键是深入实施、务求实效。二是从省级层面强化教学质量引导和保障。针对我省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借鉴广东经验,加强省级教研保障能力建设,制定发布适宜不同地区的高质量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指南,每科指南每一单元均有最新具体教学案例和作业设计方案,保证教师包括农牧区教师拿到指南就会操作,为全面提升质量提供“兜底”支持。与此同时,学校要坚守课标要求、丰富课程体系,坚持深化校本调研、集体备课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断打造高效课堂、高效作业精品。三是高度重视提升作业辅导质量。要抓住作业辅导这个家长最闹心而且直接关系学业质量的重要环节,总结推广西宁市沈那中学组织骨干教师录制作业辅导视频,提高作业辅导面和辅导效率等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建立校内作业辅导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作业辅导质量,解决学生和家长忧虑。四是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转变。切实强化课后服务经费、实施设备等各方面保障力度,构建课后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认真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以增强全面育人成效为目标,不断丰富、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参与率和满意率。五是切实加强“双减”形势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考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初中体育课纳入中考范围和课后服务的需要,下气力配足配齐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增加素质教育管理教师岗位。充分考虑民族学校加授藏语文课、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任务繁重等因素,下气力支持和督导牧区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老大难”问题。六是高度重视减轻教师负担。教师负担不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业减负增效就无法确保。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减轻教师非教学和教学负担;学校要建立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和课后服务“AB岗轮班”等制度,并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减压等工作,真正把关心关爱教师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五)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加快深化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影响“双减”政策全面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依然存在应试倾向和唯成绩、唯分数、唯升学导向。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推进多元评价改革体系与“双减”同步落地。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切实按照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提出的新标准,调整完善现行各类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和用人标,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快命题改革,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要求相匹配,学考相一致;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形成有利于全面育人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扭转不科学的考试评价导向,引导学校守住教书育人底线规范办学,切实为学生和家长“减负”“降压”。

(六)依法同步推进家庭教育提质增效,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双减”形势下家长的教育焦虑,重要原因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精力和能力普遍不足,对家庭教育把控乏力,从而对学校和校外教培机构过度依赖,这就需要以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促进家庭教育。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及早把推进和保障家庭教育提到重要工作日程上来,推进家庭教育和课堂教学同步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统筹推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七条规定,制定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专项规划,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统筹推进作用。二是强化协同育人。健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创新方式,探索在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统筹协调专门机构,加强工作指导,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增强协同育人成效。三是强化家教指导。学校要联合相关各方力量,有效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改变“家教就是补课培训”的不科学观念,强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按照法律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为学校开展“家长学校”等工作提供经费和人员支撑,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普惠性、公益性教育公共资源,保障家庭教育不断提质增效。同时,采取有力保障措施,解决好“留守儿童”等家长无力顾及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七)全力推动优质均衡发展,保证全省“双减”整体成效。“双减”政策实施中地区差距较大,尤其是青南地区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必须从整体上予以重视解决。一是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解决好城镇大班大校问题、农牧区薄弱学校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为实施个性化、精准化高质量教育教学和丰富课后课程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加大对农牧区教育帮扶力度着眼于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在“送教培下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间、城乡间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带动农牧区教师加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探索推行名校建分校、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等集团化办学改革,均衡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三是研究完善农村牧区“双减”政策措施。农牧区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如何落实学生减负政策,如何避免“减负导致减质”,拉大城乡教育教学差距;目前我省的课后服务收费政策只针对走读生,寄宿制学校如何收费,怎么搞好课后服务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采取可操作能落实的办法措施,确保全省“双减”整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