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青海日报]【两会进行时】不断解锁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

日期:2021-02-03
字体:【 打印本页


追逐舞蹈梦想。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本报记者 谭 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促进就业创业重点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施政目标还是具体安排,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汇聚在民生福祉上。

  过去的2020年,我省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已经完结的民生工程到正在建设的项目,全省各族群众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青海如何发展民生事业,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正在召开的全省两会给出了答案: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实施好民生实事工程,努力补齐短板弱项,不断加大对民生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增进民生福祉。

全力做好教育和就业工作

  2020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杂多、曲麻莱三县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这标志着玉树州六县(市)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

  “这对于玉树州的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情,意义非凡。”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校长伊羊说:“这几年是玉树州教育事业财政投入最大、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玉树州内学校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未来,我们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上好学’,向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进。”

  近年来,玉树州把高中教育异地办班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已在北京、四川等4个省市的14所学校举办玉树高中班,累计送出异地高中生7073人,并累计补助资金1.5784亿元……

  如果说教育是民生之基,那么就业就是民生之本。

  “一碗拉面虽小,却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化隆回族自治县从事拉面行业已近20年的韩海明,从开始的拉面匠,成为拥有5家拉面直营店和12家加盟店,年收入超100万元的创业者。“拉面生意越做越大,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韩海明告诉记者。

  韩海明口中的“好政策”是2017年以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分年度下拨拉面经济扶持专项资金5000万元,兑现落实各项政策补贴。

  近年来,我省重视拉面产业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就业优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青海籍务工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及境外地区开办拉面店达3.3万家,从业人员约19.5万人,年经营性收入近200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总收入达70亿元,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对于近20万拉面人的创业兴业,省人大代表、海东市都市绿洲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韩进录说:“从‘六稳’到‘六保’,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就业。化隆县的劳务输出主要在拉面馆里,并且拉面的经济收入在化隆县财政收入上的占比较大,拉面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化隆老百姓切身的利益。未来我希望化隆拉面的品牌能更响亮起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切实增加创业者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百姓的幸福指数。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一环扣着一环。“不仅要在就业上下功夫,还要在提质上做文章,解除劳动者的工伤、养老等后顾之忧,用高品质生活吸引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

  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定邦看来,要健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的制度体系,健全完善职工权益维护体系,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社会化帮扶体系,提升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的养老金又涨了。”今年66岁的企业退休老人魏秀花喜气洋洋地说,“从2010年初次领取养老金的950元到现在的3000多元,老年生活无忧喽!”

  王定邦介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水平,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经济社会发展红利覆盖到每一个人身上。”

  “十三五”期间,我省连续5次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增”,目前,我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比国家规定的93元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高出87元至97元,位居全国前列。

  “‘老有所养’已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大事。”省人大代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俄日腾村党支部书记恩纳日乐建议,“十四五”期间,要通过规划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省人大代表、玉树州妇联主席白玛求吉告诉记者:“‘老有所依’,这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建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养老金制度,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业的提供。在玉树州,养老院的条件也是很好的,单人单间都配备了电视机、储藏室、独立卫生间等。阳光照耀下的养老院,非常温暖。”

“体医融合”推进健康青海建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不仅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关系全面小康社会成色。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出门就是绿色步道,小区内健身器材随处可见,为人们锻炼身体提供便利。不仅如此,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生活在今天,我感到很知足。”省政协委员、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樊蓉芸说。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省西宁市已率先建成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了把“健身点”搬到群众家门口的目标。

  “目前西宁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2.05平方米,建成1774个健身路径,配备各类健身器材1.7万余件,实现全市社区、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西宁市体育局副局长方以波说。

  解决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扩大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领域的关键……在今年“两会”上,“体医融合”成为高频词汇。

  在樊蓉芸看来,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提高免疫力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体医融合’的重要性。让‘体医融合’作为支撑手段有效地切入到全民健身领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医融合’体系,对政府体育部门、医疗部门、高校科研部门及企业来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

  对此,省政协委员、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多杰表示:“‘体医融合’,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刚需,也是年轻人的诉求。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慢性病人群等特殊群体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市民运动健康的需求,顺应大家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对健康的追求,并调动大众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健康治理中来,推动健康青海的实现,这是需要我们努力的方向。”

  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投入,相信一大批惠民举措的实施,将成为全省各族群众不断解锁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