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增收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家极为关切的话题。和前几年“两会”一样,群众“钱袋子”问题仍是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回首2018年,我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健全新形势下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确保了全省就业的稳定局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省兜底提标,民生福祉稳步提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3%。
如何织密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网”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传来好声音:今年我省将促进就业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推进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收入提升行动,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断培育“拉面经济”等特色劳务品牌,继续壮大“虫草经济”等特色原生产业,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全面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有序流转,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创业一个,富民一片
从全村唯一的“上班族”到返乡创业“第一人”,在众多省人大代表中,来自化隆回族自治县的80后省人大代表马青云显得格外显眼。
2014年,为了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在青海拉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马青云毅然放弃捧了10年的“铁饭碗”,做起了拉面生意,创办了海东市伊达餐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旗下的化隆拉面服务中心,从提供劳务信息,到创建中国拉面网拉面商城,到开办拉面商学院,再到产品配送、品牌支持,几乎包含了为拉面人服务的一切内容。
马青云只是千百万创业人员的一个缩影。如今,返乡创业正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拓展新空间。
“中国拉面网微信公众号粉丝已突破10万人,免费提供拉面劳务信息3万余条,帮助6000余人实现精准就业。公司旗下拥有‘伊麦佳’”和‘喇家第一碗’两个牛肉面品牌,截止到2018年,加盟店有86家,直营店16家。”据马青云介绍,公司还与青海农牧区共享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加大对青藏高原土特产品的配送和宣传,实现拉面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共享发展。
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释放出带动就业的“增倍效应”。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开展,对就业贡献率不断上升,更多劳动者通过努力成功创业,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这些都为促进就业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2018年我省市场准入改革纵深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多证合一”改革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市场主体达41.78万户,增长11%。其中,去年新登记7.5万户。
省政协委员王文剑说:“惊人数字的背后,展现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如‘星星之火’般涌现的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在带动上千万人就业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
产业发展,成为增收主渠道
在产业发展带动增收之路上,“拉面经济”可以称得上我省就业增收的一张“金名片”。
曾经简单的一碗面,在一代又一代“拉面人”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产业。1988年在厦门起步后,化隆人把拉面馆开到全国,目前已达1.5万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纯收入30亿元以上,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3%。
省人大代表韩进录,作为化隆县第一批出去闯荡的“拉面人”对“这碗面”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化隆拉面能够打造成与兰州拉面、加州牛肉面一样响亮的品牌,从而让更多人在拉面经济中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依靠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已成为我省各地促进就业增收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枸杞产业已成为我省西部地区农林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带动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民革青海省委长期关注调研成果显示,有机枸杞是今后青海枸杞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方向。
对此,民革青海省委在提案中建议,省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有机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有机枸杞产业化发展指导机构,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控制传统枸杞种植规模,改造、扩大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推进枸杞产业整体结构优化。同时,以优惠政策和各类补助措施,鼓励企业、省有机枸杞产业发展联盟、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枸杞种植示范基地,做好行业标准、分级机制标准、质量追溯源体系等,互利共赢。
企业助力,让就业有“门路”
“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集树莓种植、树莓系列产品加工销售、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产业链,为周边农户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省人大代表晁沐说。
在党的“三农”政策和富民政策指引下,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周边生态屏障建设,成立了青海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建成高原树莓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400公顷,为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打开了新渠道。
数据显示,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已创造了36.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50%的税收,提供了90%的新增就业岗位,在繁荣经济、技术创新、安排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省政协委员李青表示,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承包”、“下海”、“个体户”、“万元户”到“股份制合作”、“现代企业制度”、“互联网创业”……透过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可以深刻感受到民营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但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等仍有一些“门槛”限制民企迈开步伐。
因此,李青建议,相关部门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适当降低各种产业和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大“放管服”力度等各类暖商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稳定、和谐的营商环境,进而让企业在促进就业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孙海玲
[青海日报]多措并举,照亮民生就业之路
日期:2019-01-28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