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保障民生福祉提升

尼玛卓玛

日期:2023-04-18 来源:青海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二十大深刻论述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保障和提升民生福祉的新征程。我们必须通过更深更细的学习领会,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落地落实。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法治建设的理论升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到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更突出的位置并作出一系列部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继续回答了“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推进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建设法治的坚定决心,鲜明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充分证明了我们党不仅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更加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进一步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格局,首次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布局,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正确把握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体现公平的法律制度,发挥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要功能,使法律及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始终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推动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实践的制度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新时代法治建设实践中保障和提升民生福祉。作为人大工作者,更有责任、更有使命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保障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一要立好人民的法,坚守为民初心,站稳人民立场,在立法项目的选择上呼应群众需求,在制度设计上回应群众期待,在立法方式上坚持群众路线,继续探索“小切口”精细化立法方式,以一批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都很强的民生领域立法项目推动民生发展。二要监督好为民的事,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聚力老年人、就业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推动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用心用情解决好民生突出问题。三要服务好人大代表,全方位服务代表履职,全覆盖收集社情民意,全过程开展代表工作,搭建和强化履职平台,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加视察、专项工作评议等活动,探索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加强改进代表建议工作,促进问题解决率和代表、群众满意率“双提升”。四要做好决定任免,及时把党委的主张和意图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制度上保障党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强化人大任命干部的任前法律培训和任后监督,依法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强化宪法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推动践行为民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