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就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照宪法和监督法等法律规定,严格依法履职,积极谋划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开启了人大工作新征程。
一、主动作为,突出重点,监督工作更加精准。紧紧抓住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先后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财政预决算、支农资金拨付使用、环保领域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县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等19项专项报告。组织开展了土地法、草原法、城乡规划法、《青海省信访工作条例》等贯彻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对精准扶贫、生态立县、农牧民脱贫致富、环境卫生整治、旅游业发展、社区工作运行、中小学管理及教学质量提升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形成视察调研报告,提出了意见建议。省民运会召开之前积极组织省州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对恰卜恰镇区域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督查。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专项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完善了会前深入调研、会中认真审议、会后跟踪落实的监督链条。
二、搭建平台,多措并举,强化代表作用更加显现。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增强人大工作活力的重要抓手,增强了代表工作的生机活力,有力提升了代表工作的整体水平。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主任、副主任联系委员、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乡镇人大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小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打通了服务选区的“最后一公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工作室和联络室建成率达100%。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行人大代表活动“一栏三图”“一卡一台”“五簿两册”工作模式,建立了代表履职档案和不称职代表退出等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实行重点建议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制度、常委会工作机构对口督办制度和“四级审核”制度,努力提高办理建议的满意率和解决率。健全完善了信访接访、转办、督办、反馈工作机制,使来信来访的接访率、办复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95%以上。加强代表培训,先后组织各级人大开展各类培训14次,培训省州县乡镇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邀请140余名省州县乡人大代表分别参加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全县的民主评议及测评等活动,64名代表分批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建立并开通了人大门户网站,不断优化栏目配置,丰富网页内容,拓展网站功能,搭建县人大各项工作履职网络平台,实现了与省州级人大代表网络履职平台系统对接。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平台,适时更新网站动态,加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县人大常委会及乡镇人大工作和代表活动情况,扩大与代表和群众的交流活动,畅通了民意诉求表达渠道。
三、联系实际,加强指导,促进乡镇人大更加规范。高度重视乡镇人大工作,采取业务指导、相互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推进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明确乡镇人大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建立了《人大主席工作职责》《代表视察制度》《代表联络室活动制度》《代表培训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等规章工作;制定了代表联络室活动计划、代表小组活动安排、代表联选民进家庭活动方案、主席团工作计划及各次会议议题,做到了议事有章可循、活动有规可依。二是督促指导求得实效。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包片联系指导乡镇人大工作机制,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指导乡镇人大健全了代表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主席开展工作的措施办法和程序方式,进一步规范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程序,确保法定时间、内容、程序“三不简化”,确保乡镇人大每年两次人代会、四次主席团会议规范召开,充分发挥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主席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邀请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参加常委会组织的视察检查、集中培训、学习交流等活动,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三是阵地建设日趋完善。进一步探索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本着代表相对靠近、易于集中、方便活动的原则,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在有条件的自然村建立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的“五有”代表联络室;真正使“代表联络室”成为代表的学习场地、活动阵地、服务窗口、履职平台。四是互动活动全面推行。充分整合资源,在代表与群众互动上求深化,开展了代表“联选民”“进家庭”互动、向选民述职评议、免费体检等活动,建立了代表先进事迹、履行职能、群众评议登记簿,加强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拉近代表与选民的距离。五是经验交流工作持续加强。坚持把加强交流作为创新人大工作的重要途径,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全县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会3次,先后与内蒙古、西藏、贵州、广西、合肥、常州、南通海安等地和省内州县人大积极联系交流,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拓宽工作视野。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水平,做到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履职制度化。
四、真抓实干,强基固本,注重工作更加务实。持续深入推进中央18号、省委14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县乡(镇)人大的机构设置逐步健全,工作力量持续加强,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各项经费有效保障,县乡(镇)人大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是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出台了《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实施意见》,县人大设置了健全了法制和民族、财政经济2个专门委员会和教科文卫、农牧城建环保、代表联络与信访3个工作委员会,配齐了县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作人员,常委会专职组成人员比例达52%;乡镇人大配备了专职主席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各乡镇人大主席提名为乡镇党委委员、县级人大代表,其中2名人大主席提名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二是履职条件不断改善。全县将县乡镇人大工作、会议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将县乡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分别调整为每人每年800元和500元,并建立逐步增长机制;从2017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增拨20万元的代表培训经费,按有关规定落实县乡镇无固定收入人大代表履职误工补助、往返路费;大力支持人大信息化建设和办公条件的改善,落实经费30.3万元,建立并开通了人大门户网站、手机微信和短信平台;经费30万元,维修了旧办公楼,更新了办公设备,解决办公用房16间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室,为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在机关建设中,从抓学习、强素质入手,着力加强机关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真正把机关建设成为依法履职的工作机关,为民谋利的代表机关。三是作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深化机关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整治工作中的庸懒散慢、推诿扯皮等不实之风,严格委室工作纪律,认真谋划机关工作,精心绘制“任务图”,列出“时间表”,一项一项强化措施,一项一项推动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切实加强“三基”建设,建立完善了机关工作人员评选争优办法和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工作分工和互补制度,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