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铸魂护魂强魂的大业

日期:2017-12-19
字体:【 打印本页

  十九大报告从人类文化学的博大视野、从国家民族兴衰的高度,郑重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结合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谈点自己的认识。
  文化即灵魂
  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至关重要,这种定位之准、定位之高,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文化的精髓,或者内核,是各类文化现象、文化成果、文化活动、文化习俗中蕴含着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道德、精神,尤其是价值观,这就是人类最宝贵的灵魂。失去这一灵魂,人类就是动物一群;没有文化的传承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动物繁衍的历史;没有文化的内在支撑和驱动,人类不可能有美好的发展进步。所以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的至关重要性和文化建设的极端紧迫性认识很不到位,文化工作远远落后于经济工作,改革初期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成了空话,结果就导致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沿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就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党中央把话说得这么重了,但近几年各方面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形形色色的文化乱象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影视界戏说历史、搞抗日神剧、津津乐道潜规则,文艺不知道怎么干了;虚拟空间里贩卖色相、游戏人生,网络不知道怎么搞了;大学生热衷吃喝玩乐、奢侈消费,大学不知道怎么上了;不少人追洋节、捧国外服饰,连怎么过节、怎么穿衣都不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人做事了。种种文化乱象,实质就是忽视文化建设导致的大众文化自信的丧失和文化生活上的迷失,深层次的恶果就是思想、道德、精神上的滑坡、扭曲,这种乱象对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我们所痛恨的消极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可以从文化方面找到根源。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在这一根本保证下,还必须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根本性保障,一是法治保障,二就是文化保障。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保障,正确的价值观缺失、昂扬的精气神全无、内在的正能量不足,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战略目标是很难落实好的。所以十九大报告才郑重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报告无空文,我们既应当从中看到党中央的远见卓识,也应当从重体会到党中央的深深忧虑与焦虑,切实提高我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提高我们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战略和实践位置,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予以加强。
  文化建设是铸魂护魂强魂的大业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事业,而应当也必须是铸魂护魂强魂的大业。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是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怎么铸魂护魂强魂?十九大报告从方向上、顶层设计上给出了明确的路径。铸魂,就是要用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昂扬进取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植道德、充实思想、滋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国民品性。护魂,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性、先进性,不断剔除糟粕与杂质,毫不手软地铲除一切有可能迷乱、玷污灵魂的内容和现象,确保好土育嘉禾、好水养好鱼。强魂,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用更优秀、更先进的文化内容引领社会思潮、提升大众思想、强健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铸就更强大、更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更加坚不可摧的中华魂魄,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要实现以上目标,从现在起,必须抓紧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目前我们看到的种种文化乱象,根子都在于一些领域没有能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一些消极错误的观点、低俗混乱的现象放任自流,无人管、无人负责。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弱化甚至丧失,会直接影响几代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状况,破坏一个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致使我们的民族在灵魂上出问题,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危及甚至毁坏的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严格的领导和管理机制,以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下功夫管好、理顺意识形态。
  其次,一定要把铸魂强魂的各项工作变成硬任务。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今后文化建设必须抓好的四项主要任务,那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工作长期在做,但还需要不断加强。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做扎实的研究,要拿出真章程硬办法,把文化建设任务变成硬任务,像抓经济一样抓下去,要力求几年内看到较大的成效。长期的实践证明,文化建设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也绝对不能拖沓不前,糊弄和拖延都会误人误国误民族。
  第三,要始终坚持扬弃并重。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明确以后,就要坚持在发展优秀的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下功夫,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这个方向,社会大众文化也要坚持这个方向。目前存在的视大众文化为庸俗文化甚至低级文化的现象是错误的,严重低估和藐视了人民群众不断发展提升着的文化需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旗帜鲜明、措施严明地鼓励、支持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发展,像铲除消极腐败现象一样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及时纠正各种消极、低级文化倾向,坚决彻底地铲除一切文化垃圾。北大有个女教授李银河,多年来疯狂散布乱性观念,甚至为集体淫乱被查处者鸣不平,一些大网站却将其吹捧为我国著名性学专家,经常发布其低级荒谬的言论吸人眼球,所在大学不予制止,这种现象今后必须清除。
  第四、加强文化立法和涉及文化问题的综合性立法。十九大报告讲的是大文化,大文化的辐射及影响领域是全面广泛的。加强文化建设,就要从大文化的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强文化立法和涉及文化问题的综合立法。比如,文化事业和产业方面必须通过立、改、废等方式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落实政府的推进职责和清污职责,进一步优化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的法治环境。互联网内容管理等方面必须抓紧强化立法力度,必须与刑法、治安管理法等形成更加严密、更有操作性的衔接,形成严法严治的局面。综合性立法施策方面,比如大学生从贷款上学变成贷款奢侈、从谈恋爱到租房同居,影视明星各种超高收入、超高消费,农村高彩礼等等,看起来是社会物质问题,但破坏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优秀价值观,深层次上就是文化问题。对这类的问题,必须从教育法、税法等方面增加相关法律规定,依法管理,同时可以制定节约法或者反对奢侈浪费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强力制止。近年来,一些地方立法中,就出现了子女赡养老人或经常性看望陪护老人,所在单位可以给予几天假期或物质奖励的规定,这样的立法尝试对维护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起到了实质性推进作用,今后应当在各方面的立法中予以推广,从而各个方面依法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上点滴思考,敬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