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型水质环境问题突出,河流纳污功能弱化,是造成湟水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采取措施给湟水输入一部分水,是解决湟水水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严格控制水资源使用也是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请问,引大济湟工程的实施情况如何?针对湟水流域污染防治方面特别是推进节水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目前有什么规划?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调节平衡流域枯水期和丰水期水量方面有哪些考虑?
(询问人:赵喜平委员;应询单位(人):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晓宁、省农牧厅副厅长刘青元)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晓宁回答:
引大济湟工程主要由石头峡水库、调水总干渠、黑泉水库、北干渠一期、北干渠二期和西干渠六个子项目组成。工程分为三期建设。一期为黑泉水库和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二期为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二期和石头峡水库工程,三期为西干渠。(一)黑泉水库。为引大济湟工程骨干调蓄水库,总库容1.82亿立方米,总投资7.76亿元。工程于2002年建成运行,2006年8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为保障西宁城市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将作为湟水北干渠和西干渠的水源工程。(二)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向湟水北部地区供水,主要由
省农牧厅副厅长刘青元回答:
省农牧厅涉及湟水流域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划主要有《“十二五”种植业发展规划》、《青海省2008-2012年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 2012-2016年节水规划实施建议》。主要节水措施有:(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节水能力。以沿黄河、沿湟水发展带为重点,采取增施有机肥、复种绿肥等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耕地地力,提高耕地持水能力。(二)突出重点区域,推广关键节水措施。在湟水流域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温棚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墒节灌技术、聚水保墒等技术推广,分品种开展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使节水效率达到50%以上。一是抓好灌区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重点抓好滴灌、膜下滴灌、喷灌、畦灌等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抓好山旱地抗旱节水技术推广。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继续搞好保护性耕作、旱作沟播、免耕条播、抗旱保水剂等抗旱节水技术。在主要农业县新建土壤墒情监测站,对主要农业区的耕作土壤进行墒情监测,指导节水农业生产。三是抓好设施农业区温棚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晓宁回答:
一、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规划和采取的措施。2004年以来,相继编制完成了《湟水水资源评价》、《湟水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湟水流域综合规划》、《沿湟九县(市)水资源调查评价与优化配置》等一批专项规划。在具体工作中,着力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了沿湟地区用水总量控制,修编了用水定额,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二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流域内先后实施了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示范项目,基本完成了流域万亩以上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西宁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是完成了流域水功能区划,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调查评价,加大了对湟水水质的监测力度,及时为环保部门治污提供依据。四是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了《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为流域水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建设了流域14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开展了黑泉水库、北川河地下水水源地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完善了湟水流域水功能区监测站网建设,定期发布《湟水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开展了重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普查;西宁地区地下水水源关闭取得实质性进展,地下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五是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实施了省中心、西宁、海东等地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43家重要取用水企业信息采集点建设任务。
二、调节平衡流域枯水期和丰水期水量方面采取的措施。按照《青海省水利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推进:一是突出开源。加快实施流域内水源工程以及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西干渠、甘河供水管线、西宁供水管线、海东供水管线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强化节流。大力实施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工程,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湟水北干渠灌区支斗渠系配套步伐,完成西宁市城市管网更新和节水改造工程。有计划逐步关停流域内小型水电站,特别是引流式水电站,保持河道应有水量。三是加强管理。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科学、完整、统一的“三条红线”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四是科学配置。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抗旱应急水源,加大水文地质勘察力度,开展旱区找水打井行动,积极探索洪水资源化的有效实现途径,逐步建立多库联调、河库联调的运行机制。扎实推进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工程规划,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原有工程提能达标、新建灌区的田间配套、小流域治理、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发展节水补灌等措施,解决浅山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统筹安排好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枯水期和丰水期水量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