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排污问题严重的企业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如何进一步建立对排污企业的长效监管机制?沿湟企业能否在近2-3年内实现达标排放?

日期:2012-11-28
字体:【 打印本页

治理工业污染是湟水流域污染防治的重点,也是难点。沿湟水流域重化工企业和废水排放企业较多,而这些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就占了整个工业排放量的80%。而且,有些化工企业就建在人口密集区,并位于城镇上游,由此带来的污染影响较大。请问,对排污问题严重的企业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如何进一步建立对排污企业的长效监管机制?沿湟企业能否在近2-3年内实现达标排放?

询问人:刘华芳委员;应询单位(人):省环保厅厅长杨汝坤

省环保厅厅长杨汝坤回答:

对排污问题严重的企业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根据调查统计,湟水河污染负荷的62%来自生活污水,38%来自工业废水。湟水河流域涉水重点企业98,日平均产生废水11.4万吨。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部门督促这些企业投资3.4亿元,全都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共上了128套,设计处理能力13.8万吨/日,目前废水日均处理率92.8%。其中像西钢、中铝青海分公司、西部锌业和黄河嘉酿等一些用水量较大的用户,还集中实施了废水深度治理和废水治理技改工程,处理后日回用水量为3.5万吨。如西钢2010年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后,每天中水回用1.5万吨;还有通过专项整治,不仅解决了社会反响强烈,10年悬而未决的张氏集团大通仔猪繁育基地废水处理问题,还建成了废水沼气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为保证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施的企业基本安装了监控设施,已有33家涉水重点企业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省、市、县环保部门联网,进行24小时连续动态监控,不适宜安装的企业环保部门加强了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检查。

二是大力推进企业提高生产工艺设备水平。我们对41家企业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原辅材料到能源消耗、工艺设施、内部环境管理等环节实施300余项清洁生产审核方案,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前面汇报过,我们通过自动在线监控对企业治污设施进行24小时动态监控,若发现停运、掉线、超标等情况及时限时进行整改。对超标严重、问题突出的企业采取约谈形式,通报情况,同企业一起共同研究治理措施,明确目标和时限,督促加快整改。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经常、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对工业园区一些违法排污企业采取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等措施,甚至一度对相关县实行了区域限批,有效解决了一些突出环境问题。同时,按照引导守法与强化执法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机制,率先在青海宜化等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了环境监督员试点工作,以提高企业环境保护自律行为,规范企业自主环境管理。

与此同时,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09年以来,共淘汰小碳化硅、铁合金、电解铝等500余万吨。省政府于2011年果断提前关停了对湟水河水环境有重要隐患的中星化工公司,使其搬迁升级改造,这对保障水环境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宁市政府还收购关停了对湟水河城区段水环境有影响的朝阳水电站,使河道增加流量16m3/s,占平均流量32.3m3/s49.5%,明显增加了城区河段的纳污容量。

如何进一步建立对排污企业的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对排污企业的长效监管机制,是湟水河水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和依法治理,在继续建立健全政府和环保部门“双线”目标责任考核的同时,坚持和完善与重点排污企业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并把考核与污染减排有效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污染治理责任主体意识,增强考核的约束力。对超标严重的企业强化依法实行限期治理、行政处罚、征收超额排污费等措施。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形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企业法人刑事责任。二是严格排污许可制度。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标准严格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年审工作,继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以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污染减排。三是严格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强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企业治污设施运行进行动态监管,对流域废水产生量超过100/日的企业均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配套加强有效性监测,增强自动在线监控权威性;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环境现场检查制度,增加监督性监测频次,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使企业的污染排放和处理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内。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做好环境形势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布污染排放重点企业和这些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公开查处和曝光典型环境违法案件。

沿湟企业能否在近2-3年内实现达标排放?

目前,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率80%左右,排放不达标或不能稳定达标主要集中在一些化工、屠宰、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其主要原因是污染治理与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不匹配,治理设施管理薄弱等。我们通过对这些企业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一一进行排查,有针对性进行整改,预计2-3年,重点企业的环保设施的有效运行率和稳定达标率可以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