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君
近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
这部承载着厚重文化使命的地方性法规,为广东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筑牢保护屏障,开启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健全责任体系
广东,这片岭南热土,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截至2024年12月,广东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名村25个、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历史文化名镇19个、名村57个、街区113片;历史建筑4542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从广州永庆坊的骑楼街巷,到潮州牌坊街的古朴牌坊,再到汕头小公园的独特骑楼建筑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生动注脚,也是广东发展的根脉所在。
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挑战。政府职责分工不够清晰,导致保护工作协同性不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部分珍贵建筑在岁月侵蚀和不当开发中岌岌可危;基层保护意识不强,对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够深刻;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手段单一,难以让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生活。
为破解这些难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历经多次论证和修改,最终出台《条例》。这不仅是对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细化落实,更是结合广东实际,将多年来历史文化保护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为提升保护管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保护机制
《条例》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构建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涵盖从发现、保护到监管的全流程。
在资源挖掘与预保护方面,《条例》要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核查和调查评估。一旦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潜在对象,县级保护主管部门及时报送,将其确定为预先保护对象,并书面通知相关权利人,告知保护措施。预先保护期为一年,其间参照相应保护对象管理要求,确保潜在历史文化资源在正式认定前得到妥善保护。
明确保护责任人是落实保护工作的关键。《条例》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确定了相应的保护责任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责任人为城市、县人民政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责任人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责任人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国有历史建筑的管理单位为保护责任人,非国有历史建筑则根据所有权、管理使用情况确定责任人。
保护责任人负责落实保护规划和措施,城市、县保护主管部门及时告知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具体责任,若发现隐患或破坏行为需及时报告。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贯穿城市更新改造全过程。县级人民政府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前,必须组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未完成评估的,不得征收、拆除区域内建筑物、构筑物或者改变历史环境要素,从源头上防止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被破坏。
保护评估和巡查检查制度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装上“安全锁”。城市、县人民政府定期评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状况,地级以上市、县级保护主管部门定期评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保护状况,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综合评估全省保护状况,并指导整改问题。同时,建立巡查管理工作机制,地级以上市、县级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执法检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加强日常巡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助力城乡更新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条例》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路径,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在保护利用规划引领下,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提供蓝图。
分类推进保护利用工作,让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展其长。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政府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消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传统工艺、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经营活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采用微改造方式,改善整体风貌,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设施,培育文化创意等产业,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历史建筑在保护责任人的维护修缮下,既保留原有外观风貌和典型构件,又通过添加、更新设备设施适应现代生活。国有历史建筑可出租合理利用,收益用于保护修缮和公共服务;鼓励延续历史建筑原有使用功能,支持开设博物馆、方志馆、传统工艺作坊,开展文化旅游、研学考察等活动,让历史建筑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此外,《条例》还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的技术支撑和文化挖掘。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家库和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施工企业名录,为保护利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建立历史文化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和工匠培训、评价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推动名镇志、名村志编修,挖掘阐释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升保护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