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青海日报]“询”出社会关切 “答”出责任担当
——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黄河保护法、青海省
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落实情况”纪实

日期:2024-10-08
字体:【 打印本页

记者 乔 欣

“黄河宁,天下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走遍黄河上中下游,为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当前,青海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将现代化新青海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就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保护的重大要求,凝聚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强大合力。

目标清晰在前,青海如何作为?——为督促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思考谋划、研究解决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推动黄河青海流域和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决定在听取和审议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的基础上,以联组会议的形式对全省落实黄河保护法和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中,8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聚焦黄河青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草原资源生态保护修复、水污染环境保护执法、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8个方面进行询问,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等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现场应询,在“一问一答”中回应关切,与会人员共同为加强黄河青海流域及湟水流域生态保护“把脉开方”、出谋划策。

【询问实录】

总结经验成绩

直面短板问题

“请问省水利厅,我省在水资源刚性约束、水土流失治理、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黄河安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郭臻先率先发问。

省水利厅厅长刘泽军应询:省水利厅认真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首先是通过固化制度之基、实化管理之策、强化保护之力、优化配置之网,从严落实刚性约束,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其次是通过精准监测识变量、综合治理减存量、强化监管遏增量,纵深推进综合防治,流域水土保持成效逐步显现。第三是健全指挥调度体系、健全防洪工程体系、健全监测预报体系、健全巡查排险体系,有效防范灾害风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健全。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贡献了水、用不到水”,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存量较大、水旱灾害防御压力叠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加大水生态保护治理力度,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在建水库、灌区、农牧区供水、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推动引大济湟工程投产达效,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黄济宁、引通济柴、三滩引水等项目前期,构建以供水、灌溉、防洪、生态等功能为主的水网体系。

“请问省林草局,我省将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草原资源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玉树州人大法制和监司委主任委员王永岬紧接着发问。

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平贵应询:近年来,全省草原呈现出总体改善、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断提高,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为活动、人员力量、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退化草原治理任务艰巨,再如草种育繁推体系不健全、育种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再如,草畜矛盾较为突出,补奖收入不足畜牧业收入的十分之一,农牧民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影响草原生态保护和管理。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完善草原保护修复规划、严格落实草原资源保护制度、科学开展草原修复治理、强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促进草原科学合理利用、切实抓好林草灾害防控和安全生产,强化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监测预警体系,推进联防联治、社会化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每年防控草原有害生物3000万亩(200万公顷)以上。加强林草重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做好防范,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顺应发展需要

推动工作落实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海东市人大农环委主任委员冶兰询问:“请问省生态环境厅,在湟水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及早发现水质污染苗头?如何持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设置排污口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应询:生态环境部门的主责主业是监测监管督察执法,监测和执法正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不断提升湟水河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测方面,严格按照《条例》第二十二条相关要求,在湟水流域布设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32个,督促流域内85家重点涉水排污单位安装水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强化执法方面,严格按照《条例》第四章法律责任中相关规定,持续开展湟水流域枯水期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加大对湟水流域涉水排污单位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经过不懈努力,“十四五”以来湟水流域32个国省控断面年均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湟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在监测执法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上还需持续用力。下一步,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及早发现水质污染苗头方面,我们将围绕《条例》第二十二条关于“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数据库和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等要求,健全完善监测网络、强化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拓展监测领域,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问题整改、提升执法能力,推行以污染源自动监测为主的非现场检查手段、推广应用“科技哨兵+精准执法”智慧监管模式。强化层级监督和内部约束,丰富执法练兵形式和内容,不断增强执法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依法查处违法行为的能力。

“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薛洁接连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崔智应询: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履行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积蓄力量,一是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二是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势头强劲,三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开创新局,四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多点发力,五是绿色算力蓬勃发展。同时,注重以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由大变强。我们将进一步细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防灾减灾、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七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破解体制性机制性难题,更好扛起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同时,我们将聚焦全面推动黄河青海流域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绿电绿算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两轮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打造城市群都市圈增长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才让太询问:“请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针对我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切实补足短板、解决问题?”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吴志城回答: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设施建设、强化日常监管、做好服务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我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首先是通过完成污水收集处理缺口摸底、摸排核查重点垃圾设施、分析研究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普适性,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设施底数短板。其次是争取“两重”“两新”支持、自上而下谋划储备项目、推进重点设施建设改造,抢抓政策机遇,持续补齐设施建设短板。第三是通过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强化行业监督检查,提高监管质效,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第四是通过开展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推进环青海湖地区生活垃圾治理等,聚焦突出问题,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方面、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并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聚焦三江源、河湟谷地、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功能区和人口聚居区,自九月中旬起,利用100余天,牵头开展城乡垃圾、城镇生活污水、工程建设领域垃圾污水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等近期主要工作安排和“拟于2025年至2027年分阶段、分片区、分层级推动形成‘源头分类、区域统筹、焚烧优先、建管一体’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和‘厂网一体、建运一体、城乡一体’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等远期重点推进事项,坚持远近结合、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以非常之举做好黄河保护和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

回应群众关切

共建“大美青海”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武玉嶂询问:“请问省农业农村厅,目前全省每年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分别是多少,开展减量增效行动以来,分别有多大程度的降低?废弃农膜的回收处理措施有哪些,还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靳生寿回答: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科学调整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加强农用地膜使用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3年,农业生产使用化肥11.91万吨、化学农药994.5吨、农用地膜约6720吨。2024年,截至8月底,使用化肥9.8万吨、化学农药981.5吨、农用地膜约4850吨。关于化肥使用情况:从2022年开始化肥减量趋于平缓,2022年12.38万吨,2023年11.91万吨。按照“双减”行动化肥减量需达到25%以上的目标,全省从2019年的18.06万吨降至2023年的11.91万吨,减幅达到34%,实现减量目标。从减量成效看,粮食亩产从2019年的246.9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254.14公斤,实现化肥减量粮食增产。关于农药使用情况:从2022年开始农药减量趋于平缓,2022年为999.3吨,2023年为994.5吨。按照“双减”行动农药减量需达到20%以上的目标,全省从2019年的1398.4吨降至2023年的994.5吨,减幅达到28.8%,实现减量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通过探索应用全生物降解膜、推广应用0.015毫米标准加厚地膜、提高机械化捡拾率,支持残膜回收定点加工企业,落实属地责任等方式加强残膜回收利用。农业农村部门将着重从“减、替、防、治”四个方面综合施策,继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减”,就是通过推广适用的科学施肥用药等技术,持续减少化肥、农药、普通农用地膜使用总量。“替”,就是逐步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降解膜替代普通膜。“防”,就是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逐步扩大生物、物理手段的防控面。“治”,就是进一步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地膜回收利用等,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尤伟利询问:“请问省自然资源厅,我省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安排部署,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杨扬应询:《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自然资源系统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正确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等重大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省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二是全面推进完成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下一步,我厅将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方面,如期完成湟水山水项目建设和验收评估。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强化责任落实,加快工作进度,严格落实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质保量完成好工程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闭环做好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另一方面,统筹谋划布局青海湖流域山水工程。我们已经多渠道向相关国家部委请求实施青海湖流域山水工程,正在研究编制《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为争取国家“十五五”山水工程资金做好准备。青海湖山水工程拟将海西州天峻县、海南州共和县、海北州海晏县和刚察县纳入工程实施范围,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持续推进布哈河、泉吉河、倒淌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河湖岸线修复、刚毛藻水华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与退化草地治理,有序推进沙化土地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珍稀鸟类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以良好的生态基础助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努力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建设美丽青海作出积极贡献。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左旭明询问:“请问省文化和旅游厅,我省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推动实现《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河湟文化影响力明显扩大,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更加响亮,‘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的美誉度不断提高”的目标?”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董富海应询: 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机结合,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开展系统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脉;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艺术创作生产,唱响黄河声音;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联合沿黄八省(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行走黄河源头 旅读大美青海”2023首届(青海)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发布《2023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举办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大会,开展“天下黄河我来说”“直播黄河”“黄河民歌集”等十余项以黄河为主题的活动,举办沿黄九省(区)文化馆联盟成立仪式及惠民演出,以沿黄省区联动、省内沿黄市州联动等,多维度展现黄河文化旅游魅力,助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全力”讲好黄河故事。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弘扬河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宣传推广质效,用足用好部省合作、东西部协作、对口援青等机制,联动开展“组团式”宣传推介,面向东南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目标客群开展精准营销,不断提升宣传推介工作水平。持续深化与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和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创新宣传方式、丰富载体内容,让大美青海“走出去”,引更多游客“走进来”,进一步提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

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与会的8位委员和代表动真碰硬,不预设答案,问出了实情,问到了症结,8位应询人员态度诚恳、直面问题,不照本宣科、不推诿回避,答出了原委、答出了对策、答出了承诺。

“询问应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问得准确、抓住了关键,答得到位、回应了关切,在问答之间对全省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和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足,剖析了根源、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对策,也凝聚了共识”,省人大环资委负责人表示,“省人大环资委将持续加强跟踪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对各厅局在应询中提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并体现到审议意见中,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这次专题询问的成果运用好,共同推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