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青海法治报]今日戈壁“四季青”

日期:2023-08-21
字体:【 打印本页

王亭荣展示成果

文/图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祝嘉忆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8月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见到了正在温室大棚里忙碌的州、县两级人大代表,海西州、都兰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亭荣,看到了他不忘初心、情系人民的履职实践,用手中的纸和笔记录下他不负重托、无愧时代的亮眼答卷。

王亭荣是都兰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也是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今年52岁,留着干净利落的平头,皮肤因常年在田间地头干农活被晒得黝黑,双手也是布满了老茧,知道当天要接受记者采访,他专门穿上了西服,很是精神。

1999年,王亭荣毅然决定在家乡下柴源村创业,尝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万事开头难,他对照着一本日光温室建造的资料开始建蔬菜大棚。10月中旬,一个长40米宽8米的温室大棚建成,11月上旬种植菠菜和油菜各半棚。当时本地还没有日光温室蔬菜越冬的先例,一次实验尝试,最后顺利越冬。

2000年春天,王亭荣又修建了第二个同样大小的温室大棚,他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获得了一定的效益。

2001年,王亭荣对大棚蔬菜种植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他的信心也更坚定,他和本村村民合伙,以股份制方法融资,到年底建成土木结构简易温室大棚19栋。

2002年,王亭荣开始全面种植,并种植了部分露天菜,由于面积和品种的突然增加,加上技术的缺乏以及对销路的不了解,亏损严重。2003年冬天,合伙人纷纷退出,只有他还在坚持……

2005年,王亭荣自筹修建长50米宽7米的钢架小拱棚24个,还在镇上设立了固定的直销铺面。

时间一转眼来到2010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设施蔬菜基地产业发展水平,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在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王亭荣成立了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商标。

现如今,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0.27 公顷,完成投资1850余万元,现有日光温室自然栋78栋,钢架拱棚自然栋46栋,共计124栋;500吨保鲜库一座,种植露天蔬菜7.33 公顷。

王亭荣有句话说得好,“我是农民的孩子,就应该扎根农村。”如今,他以赤诚的乡土情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带领当地村民同奔致富路。2021年,王亭荣当选为州、县两级人大代表,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走,带你们去看看我种的蔬菜。”王亭荣边说边带记者往温室大棚走去。走进大棚,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只见红色、黄色的圆椒挂满枝干,青椒也不甘落后。

如今,合作社吸收了下柴源村及周边村子的50多名村民,和他们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户均增收将近两万元,这还不算入股的分红。积分制、工种工资、工龄工资以及为45岁以下的员工缴纳五险等,王亭荣的心始终和群众在一起,坚决不让跟着他干事创业的人吃亏。

王亭荣说:“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和鞭策。乡村振兴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人大代表,我们应该融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把自身的企业发展好、做好,尽最大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当好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做好乡村振兴的推动者。我时刻牢记代表职责,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为民办实事。”

王亭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创业的任桂章和马红,二人既是夫妻也是同事,两口子一个干着田间管理,一个干着销售,现如今工资加分红,有着很不错的收入。2022年,任桂章两口子收入11.59万。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什么最能体现您代表履职的事迹呢?”听见记者的提问,王亭荣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还什么都没做。”事实上,他一当选人大代表便积极为老百姓代言。

香日德镇至香日德农场的路年久失修,十分不好走。2021年,王亭荣当选为都兰县人大代表,他提出了维修道路的建议。2022年年初,他的建议被落实,6公里的道路年中便修好投入使用,4个村的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

王亭荣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和土地流转费,没发生过任何劳务纠纷,在当地有着良好的信誉。且由于减少了运输等成本在抑制本地蔬菜价格方面也起了不少作用,基地经济、社会效益较为显著。更重要的是他实实在在丰富了大家的“菜篮子”,装满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目前,我提出的建议都是农业方面的,像土地整合便于管理等等,以后我还会积极提出其他方面的建议。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群众反映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诉求,我有责任和义务认真梳理归纳,形成有代表性和操作性的建议,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传达,当好群众的代言人,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王亭荣目光坚定、言语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