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青海法治报]交出不负人民的海西人大答卷

日期:2023-08-16
字体:【 打印本页

座谈会

图片由海西州人大常委会提供

介绍情况

记者采访

记者采访

文/图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祝嘉忆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海西州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以创建“七好人大”品牌为目标,不断推进新时代海西人大工作新实践,努力展现新时代海西人大新作为,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打造了“海西人大”工作品牌。8月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海西州人大常委会了解背后的故事。

跑出地方立法“加速度”

“之前,我们编制完成2022—2026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为有序推进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依托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跑出地方立法‘加速度’。”8月1日,海西州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葛海禄在座谈会上向记者介绍了相关工作情况。

海西州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小快灵”立法,围绕天文科技产业,制定出台我国首个保护暗夜星空的地方性法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海西州拥有国内最好的观星条件,但随着冷湖逐渐成为网红景点,大量路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使得现在冷湖的观星条件不如十年前。留住冷湖的暗夜,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星空的喜爱,更可以保留其成为世界顶级天文台选址地的潜质。《条例》将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划分为暗夜保护核心区和暗夜保护缓冲区,重点保护夜间光学观测环境。

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又先后修订实施自治条例、沙区植物保护条例、卤虫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不仅如此,还颁布实施全省首个人才工作促进条例,提升人才工作法治化水平。

近年来,海西州成为旅游热门地,前来的游客逐年增加,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围绕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调研、制定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人大力量,为不断探索和拓展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空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海西州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黄金目的地提供法治保障。”葛海禄坦言。

“换届以来,海西州各级人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探索创新的生动实践,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新的目标任务,用心用情用力谱写海西人大工作新篇章。”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斯琴夫说。

专题调研有特色更富实效

海西州人大常委会紧盯事关全州改革发展稳定和保障民生福祉多个领域,坚持“精选题”,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监督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更富实效。

2022年10月31日,海西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首次听取海西州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情况的报告。

2021年以来,海西州各级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办案模式,扎实推进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检察监督作用。海西州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阶段,受理涉未成年人案件46件75人,批捕32件56人,不批捕14件19人。审查起诉阶段,受理起诉73件176人,起诉46件91人,决定不起诉9件11人,其中,附条件不起诉9件10人。海西州各级检察机关坚持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对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对涉嫌严重犯罪、社会危险性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惩治,依法从严惩处侵害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确保司法震慑、管束到位。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检察机关采取设立专门办案组织、减少非必要的办案接触、最大限度缩小未成年被害人个人信息知情范围、强化涉案信息保密管理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隐私。针对未委托辩护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未成年被害人及时通知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依法对40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启动法律援助,为未成年被害人发放救助金共60.5万元,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律援助制度得到认真落实。”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海忠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2019年至2021年,海西州两级法院共受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74件,已审结69件,结案率为93.24%。

海西州两级法院正不断深化对环境资源审判规律的认识,系统提升两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发挥代表纽带作用迸发活力

“我们在巩固‘两室一平台’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三室一站一平台’,包括市(州)、县(区)代表接待室、乡镇(街道)代表联络室、村(社区)代表活动室、园区企业代表联络站、代表网络履职平台,以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葛海禄介绍。

近年来,海西州人大常委会制定印发《海西州人大常委会“三室一站一平台”“四提四品”行动及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2个代表联络室为省级示范点,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织合玛乡等9个乡镇(街道)联络室(活动室)为州级示范点,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架起一座座畅通民意的“连心桥”,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连日来,记者走访海西州各级人大,每到一处都会看看“三室一站一平台”,各级人大设立的接待室、联络室、工作站、活动室,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代表网络履职平台上下联通、时效显著。标牌、代表名片、代表风采、工作规则、代表接待选民(群众)流程“五上墙”,全方位展示代表接待选民、调研视察、为民办实事等履职情况。

各地依照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原则,科学调整优化各室布局,让群众有事找代表更方便,代表进室履职更快捷。“我们积极构建三级人大贯通、五级代表联动的网络体系,探索推进‘三室一站一平台’与基层党建、基层立法联系点、精神文明、司法调解等场所融合建设,代表网络履职平台与市域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基层治理平台有机对接,资源共享、一体推进,实现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葛海禄说。

“‘门常开、人常进、事常办、效常有’,有效提升‘三室一站一平台’综合功效,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努力延伸代表履职触角,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葛海禄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