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2018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之三 | 守护脚下这方净土

日期:2018-05-15
字体:【 打印本页
  青海法制报记者 崔宁宁 |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我省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做好土壤详查,制定土壤治理修复规划,对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实施分类、分区、分用途的科学管控与治理,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守护脚下一方净土。
  
  青海省中星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系青海铬盐厂,是轻工部定点生产重铬酸钠的厂家之一。该公司采用的有钙焙烧生产重铬酸钠工艺,因清洁生产水平较低,污染严重,2012年,相关部门对该企业实施关停。
  
  这样一个颇具“聚焦性”的土壤污染化工企业,时隔数年,整改成效如何?
  
  “中星化工厂的厂址确定为第六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这需要先期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治理。根据方案要求:采用异位湿法解毒工艺对重度污染物进行处理;采用异位化学还原堆浸工艺对中轻度建筑物进行处理;采用异位还原稳定化工艺对浅层污染土进行处理;采用原位修复(高压旋喷注射+原位注射井注射工艺)对深层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厂区污染水采用抽出+回灌,为防止污染羽进行扩散,在厂区外北侧设总长度1000米三道原位反应带。”中星化工厂铬污染场地治理项目技术专员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介绍道。
  
  现场可以看到,在厂区东、南、西三侧,均布置了止水帷幕。翻阅台账可以发现:2016年4月,施工单位已进场开展修复治理工作,年底完成场区外原位反应带及监测井布设,处置重度污染物6万立方米,处置中轻度建筑物1.3万立方米,处置浅层中、轻度污染土1.8万立方米,修复治理场内地下水960立方米,在厂区东、南、西三侧布设止水帷幕支护桩。
  
  据中星化工厂铬污染场地治理项目技术专员介绍,2017年,政府投资36696万元实施铬污染场地风险防控项目。项目包括污染土处置、场地内地下水的修复治理及场地外地下水污染的防控两个方面,预计2022年底前完成项目治理工作。
  
  实施铬渣污染土治理项目的还有西宁市七一路延长段,此处也是原青海铬盐厂的一处铬渣厂。
  
  为重点彻底解决重铬酸钠生产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西宁市七一路延长段实施铬渣污染土治理项目,采用三个区域不同的原位处置方式进行修复治理,共计修复铬污染土约5万立方米。
  
  西宁市城投环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斌说:“场地治理达到修复效果以后,会提升场地的土地的利用价值,把土地还给市民作为绿化用地。”
  
  调研组成员们指出,“水土同治”是相辅相成的,涉及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企业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期对重度污染土进行湿法处置,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推进污染土和地下水的治理工作。各级环保部门也要以保护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对农用地、牧草地、建设用地实施分类、分区、分用途的科学管控与治理,以科技支撑、制度创新、严格执法为手段,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至此,调研工作告一段落,但“环境保护”是个长期课题。我省是三江之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独特而不可替代。调研组呼吁,各地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切实提高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意识,进一步增强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防治、整改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大美青海“天蓝、水绿、土净”,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大美青海”这张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