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基础,既要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又要联系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当今世界各国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和觉醒来理解。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5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苦苦探寻的首要问题。由于自身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最初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应该说,苏联模式的某些方面的应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中国的国情与苏联毕竟有着很大差别。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因此,毛泽东开始思考如何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56年到195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谈话》等重要著作,提出了走切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重要思想和方针。这些都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的成果。但是,由于当时国内外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实现,特别是党的八大提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以及强调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等重要思想没有得到实际地贯彻,我国的发展事实上走了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逐步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强调,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特别是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及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了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表明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实践中,我们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典论述]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
——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
科学发展观更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实践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又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比如,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时确定的16项检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中,到2002年起码有三项没有达到:农民的人均收入、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这三项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中,已经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诸多基本要求,表现为,一是经济目标在“翻两番”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保障、市场体系建设等全面的要求;二是提出了民主、法制、人权等要求;三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四是将生态文明纳入目标体系之中。
2.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再次向我们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业等造成很大损失。当时,随着“非典”病毒的蔓延,整个中国社会人心浮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我国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暴露无疑。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和部署防治工作,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同时,中央也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典型案例]
非典的发生与启示
2003年4月,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爆发,人们害怕染上非典型肺炎,就不敢去餐饮店用餐、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和旅游,所以,“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把“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在加拿大,舆论认为,“非典”事件的影响不亚于伊拉克战争;在全世界,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预言,肆虐东亚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非典”,正在冲击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信心,将会把原本就比较低迷的世界经济进一步推向谷底。
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这说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即“五个统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90年代已经开始认识到。2003年初“非典”的发生更加突出地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卫生事业落后这个最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来。另一个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的难度也主要在农村。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胡锦涛在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的工作中,第一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第二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非典”从好的方面可以说它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使我们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有了紧迫感。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可见,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综合来看,在当前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二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根本改变;三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十分突出;四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六是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七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八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要求更高;九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十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利因素需要面对。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中来,有着坚实的时代基础,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放到世界大局中去考察。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从更广阔的世界背景中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出现,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摩擦明显增多。这种国际局势为我国加快发展和推进改革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