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大家谈转变发展方式——怎样破题怎样发力

日期:2008-08-26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号召全党要“继续解放思想”,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高原大地春潮涌动,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学习、讨论、交流、实践的热潮中,从雪山草原到繁华都市、从机关单位到企业学校,大家立足自身实际,摆观点、谈认识、讲思路,解放思想谋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省委提出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六项主要任务,更是为全省干部群众点燃了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解放思想的高昂热情。
   
思想的解放,离不开全方位开放的良好心态;开门解放思想,是一个明确的要求,更是一种胸怀和气魄!围绕省委提出的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六项主要任务,我们将陆续推出“解放思想大家谈”专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为开门解放思想作一个诠释,就是要为如火如荼的学习讨论提供一个平台。唯其如此,本版中刊发的每一种思路、每一个认识,我们都视之为一家之言,其间可能有意见相左乃至针锋相对,也可能互为补充相互启迪,但我们相信,这一切都来自于热爱青海、期盼青海发展的拳拳之心。因此,我们也希望读者们能够以兼容并包的胸襟,不求全责备,觅真知灼见。
  要实现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和“三大任务”“四个转变”“六大战略”的发展思路,要求我们每一个青海人积极投身于具体实践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在青海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抓住节约资源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牛鼻子”主持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教育。然而,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巨大代价,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出来。人们不禁要问“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能持续多久?资源较为富集的青海同样也遭受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带来的“痛苦”,此痛刻骨铭心,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用浪费资源换得眼前效益,这是在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那么,青海应何去何从?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主任、教授苏多杰: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生态工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倡绿色消费,以能源、资源投入的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青海建设节约型社会。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马洪波: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制度是节约资源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完善推进资源节约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加剧的新形势下,严峻的现实呼唤建立一种能够涵盖自然资源价值的全新理论,进而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消除环境污染,营造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国税局副局长王隽洁:在我省,谈到循环经济,就会谈到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我认为,尽管柴达木是个富矿区,但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经不住无限的消耗。充分利用每一点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住资源的“根脉”,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现实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改变长期以来以输出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以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立足实际优化产业结构,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我注意到很多网友对青海发展特色经济提出一些看法,有位叫“海的归宿”的网友这样认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真正形成像内蒙古伊利、蒙牛这样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有多少?全国排得上号的大型企业有多少?不多吧!所以我感觉特色经济还是‘特色不够、规模不大’”对于这个观点,大家怎么看?
  平安县委宣传部部长白秉浩:从“特色”来说,青海不是特色不够,而是对青海到底有哪些是“特色”认识的深度还不够。举个例子,唐卡、藏毯在青海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其独特性显而易见,由于认识不够,其发展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几年,正是对其“特色”认识的不断提高,才使青海唐卡艺术声名远扬,才使“藏毯之都”的地位初步确立。正如前面网友所说,伊利、蒙牛的出现,是内蒙古对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深度认识所产生的结果。
  中国石油报记者凌须斌:看省情,我们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高原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等,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产业都刻着“青海特色”的印记。但是,放在全球、全国来看,大家无非都会说你青海只是个“资源大省”“资源大省”并不等同于“经济大省”,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做足“特色经济”这篇文章,是我省必须下大力气努力去做的事情。
  马洪波:发展特色经济,我们确实存在着特色不显、产业不大、优势不明等问题。这些问题,根源在于我们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然粗放,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弱。所以,发展特色经济必须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青海民族学院学生才让:壮大特色产业,还要牢牢把握市场。过去青海的牦牛绒衫是个“特色”,但现在很少有人穿牦牛绒衫了,这个“特色”也就没有多大市场了。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宋海成:我觉得还要解决观念问题,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个农民叫王顺邦,偏偏要种“黑土豆”,虽然市场价格要比一般土豆价格高很多,却很受大家欢迎。高原冷凉气候是种植普通农作物的不利条件,但却是发展反季节蔬菜的有利因素,这几年,西兰花、荷兰豆、甜脆豆等反季节蔬菜还出口日本等国。再如:河南省镇平县不产玉却是“中国玉雕之乡”,水面不大却是“中国金鱼之乡”。所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平安县沙沟回族乡党委书记李文平:上规模、上档次,必须要树品牌。青海在很多人眼中,一直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不仅是说青海,也是在说青海的产品。我们要做大“特色经济”,没有品牌意识,不树立品牌观念,不拿出几个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叫得响的东西来,只会使青海更遥远,特色经济更遥远。
  -推进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主持人:关于我省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话题,网上也有许多帖子,这里照录一段:网友“大漠”说,青海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型,即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向综合转型,资源加工从简单向精深转型,资源产品从初级向高级转型,资源项目从分散向集约转型,资源产业从单一化、封闭化向体系化、融合化转型。王隽洁:“穷人也要挑菜吃”,尽管青海发展还比较落后,但我们在引进、选择工业项目时,不能“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也要选择那些无污染、无公害的项目,并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吃干榨净”,向每一点资源要效益,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并为浪费承担责任。
  苏多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青海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力作用。循环也不仅仅发生在工业与工业之间,或农业与农业之间,还可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郊区、行业与行业之间进行有机的循环连接。整个社会都可循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型的社会,也就是一个节约型社会。
  互助土族自治县副县长徐连贡:要充分节约利用土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绿色为特点的高原特色种植业,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工业循环经济之路。
  青海博士服务团成员初军威:青海的发展主要靠青海人自己,青海人民要动起来。一个穷人可以向富人学习,和富人交流,但绝不能依附富人,那将永远没有自信和斗志,更不能成为真正的富人,因为社会已经进入另一个高速运转的循环体系。
  政府要为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做好引导和服务
  主持人: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政府应该不应该进来?扮演什么角色?
  博凯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法平:企业是市场主体,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我们理解政府对于壮大我省特色经济的良苦用心,但政府不能什么都管,插手企业的经营,这样只会束缚企业手脚,不利于发展。政府要努力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成为引资和引进项目的“媒人”;要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手”。我们的企业要放宽视野,更要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魄力和胆识,放眼全球来发展壮大。
  青海康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钢:青海的沙棘、枸杞产业很有特色,开发利用程度也很高,一些产品已经享誉国际市场,但是其产业规模仍然很小,为什么?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扶持力度还不够。青海缺资金,但对于一些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企业要有计划的帮助,敢于集中财力进行扶持,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把资金分散了。
  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安世远: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全国性的。为此,东南沿海的一些资源型产业会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对于青海来讲,政府尤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特别要把好项目关口,不能引进高耗能、低产出、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
  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生命线主持人:西钢一度濒临破产,现在成为百万吨特钢企业,靠什么?靠打破常规,靠依托青海资源优势,靠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更为宝贵的是,西钢发展了,但仍在加大科研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这说明“艺无止境”,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生命线。
  理论工作者赵天宇:对技术创新,有些同志总觉得我省发展滞后、人才匮乏,难搞!但盐湖钾肥、高原医学研究所等单位许多技术都领先国内,说明只要下功夫,在技术创新上青海同样可以取得突破。一定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现由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春英:节约资源是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载体和途径,而技术创新是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能够为建设节约型青海提供支撑。围绕节约资源推进技术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重点解决一批资源节约中的技术难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线,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着力点,加强集成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围绕节约资源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
  网友“沧海一粟”:现代社会,“独角戏”越来越难唱。现在,双赢、多赢、共赢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说明这是一个凡事讲究合作的年代。技术合作对青海来说尤其紧要,推进资源、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有机结合,青海人不会吃啥亏。
  杨春英:围绕节约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加工增值水平这个核心,推动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积极引进有利于矿产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资源精深加工和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投资引资。
  西安来青旅游者董曼钰:玉出昆仑——我特欣赏这句话。昆仑玉现在身价不俗,但加工工艺不敢恭维。好像要急于“”出去,有点来不及打扮。这不好,中间有很大浪费,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宁肯少点,也要精点。品位和手艺要分出档次来,还要有权威鉴定——这才是最好的“售后”
  引进固然好,但用好“现有”“未来有”也很重要
  主持人:我想起曾经采访过一位个体户,大家都叫她“胖婶”,我清楚地记得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以前卖过雪糕,收入不错。特别是“娃娃头”,货真价实,好卖,可咋就完了呢?青海牛奶那么多,牛奶牌子实话少得很。我孙子现在就拣“特仑苏”喝,太贵!青海啥时候能出个便宜点的“特仑苏”,我就供得上孙子喝了,听说是技术上不去?真的吗?哪咱青海的能人呢?
  青海民族学院挂职教授王勇:“西部矿业两次获重大科技贡献奖的专家都是引进的,对青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看来,引进固然好,但用好“现有”“未来有”也很重要。高校的直接产出是科研成果和毕业生,都很重要。但既上好课又搞好科研对多数人来说还是困难的。是否各擅其长,术业专攻,分出教学型和科研型,既面向市场保证学生质量,又多出科研成果提高学院声誉。
  钟运来:其实“胖婶”的话也可以说是说给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听的。青海人要做自己能做的,只要拼命,“娃娃头”会回来的!
  怎样最大限度挖掘技术潜力,开发核心技术
  主持人:如何把青海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这是一篇大文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求跨越式发展,跳出“总在发展但经常落后”的怪圈,需要我们充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省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最大制约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缺失。那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怎样最大限度挖掘技术潜力,开发核心技术?
  青海利智达投资有限公司王文剑:多年来,青海中小企业总是模仿国外或大型企业发展模式,吃现成,比较“”,高端信息交流不是太少就是太慢。中小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用资源换资本,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由此导致我们总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产业发展的主导能力被大大弱化。
  油漆销售商钟运来:比较内地,青海的中小企业对发展新型产业比较“麻木”,所以,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挣扎在几个有限的或者说几个传统的行当里,以致多数人成为沿海“老板”的高级打工仔而不自知。说白了,就是“尝鲜”的勇气严重不足。
  青海大学学生张强:先当孙子后当爷,这是规律。说到底,青海企业不学会“蛙跳”战术是难以尽快自主的,更不要说做大做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独门技术。技术一方面靠“”——方式很多,特别是在早期;一方面靠研发——方式也很多,往往是在确定主打或有一定积累之后。(本期主持:莫自才 吴彬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