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举行解放思想大讨论研讨会

日期:2008-08-04
字体:【 打印本页

 

 

714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研讨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福海、刘晓、桑杰、王小青、郭汝琢、刘春耀,秘书长蔡德贵,各位副秘书长,各专委、各工委(办)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学习研讨。马福海副主任主持研讨会并作了发言。

研讨会上,与会同志紧密围绕人大解放思想、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缩小牧区收入差距等问题,畅谈了学习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体会和感受,发言积极,气氛热烈。

马福海副主任在发言中指出,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是在我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部署以思想大解放推动青海大发展的重要会议。强卫书记的讲话,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号召全省上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求真务实,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充分体现了新一届省委对中央精神的深刻理解、对省情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决策水平,是省委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产物,是一个符合全省各族人民共同愿望、推进新青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青海今后的改革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是全省上下的重要政治任务。

马福海副主任强调,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青海省同全国一样,成就巨大,面貌巨变。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可以说,解放思想是改革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发展的大跨越。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不懈努力,现在青海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较,青海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水平较低,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较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传统落后观念积淀较重,加上地理和交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在当前改革发展攻坚阶段,面对全国各地新一轮你追我超、竞相发展的态势,更需要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青海的发展步伐。从表面看,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看到根本上的问题,奋发直追,只能是越来越落后,势必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地区的距离。继续解放思想,用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必须牢牢抓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党的十七大、省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的主线,是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实现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用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精神武装头脑,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查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待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切实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和思维,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闸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加强“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的教育,破除消极、封闭、保守的落后意识,使全省上下既正视发展中的劣势,也要看到优势所在,并且辩证地看待优势和劣势,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力量,立足青海实际情况,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谋划青海发展思路,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三是要把突破难点、解决问题作为解放思想的归宿,认真调研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集思广益、集中力量攻坚,大胆探索,大胆突破,确保解放思想的成果真正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实效中,以思想大解放的典型业绩引领和带动全社会解放思想的大潮。四是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首先解放思想,发挥好火车头作用。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当好引路人。五是解放思想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解放思想才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要认真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使解放思想变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并让人民群众评判解放思想的力度和实际效果。

马福海副主任强调,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关联,同自身条件及其优势劣势相关联,也同我们的决策和发展思路相关联。只有在全国大局下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不利于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青海的快发展、大发展。一、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去年年底,强卫书记在青海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体现在制度安排、思想意识、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强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的意识,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的思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书记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表述,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引导了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新认识。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我省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对青海在全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坐标的准确定位。我们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讨论中,应当继续深化认识,进一步在全社会确立“保护也是发展”,“保护是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发展方式,使我省经济社会在更高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破性地发展。

二、关于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我省是高原内陆省份,发展经济关键要立足本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我省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风力资源、高原旅游资源和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等,总人口又不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应该说是有前途、有希望的。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奋发努力,特色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大家普遍感到,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还应当进一步拓宽,做大做强的特色产业还比较少,特别是农牧业特色经济发展滞后,毛纺业、皮革制造业、乳品生产、肉食品加工业同我省作为全国草原畜牧业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经济结构尤其是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规模化步伐,尤其要注重在转变农牧民陈旧的生产经营观念,在建立土地草场的适度流转机制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上解放思想,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一些地方,可以借鉴外地土地、草场、牲畜、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办法,组织社会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特色产业。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破除封闭保守观念,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思想,努力营造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保护好、支持好、发展好来青投资发展的企业。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上全省经济工作全局的战略位置上来,进一步消除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扩大非公有资本的进入领域,壮大民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进一步发挥好民营企业在加快发展我省特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三、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关于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将我们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定论。我省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孕育了青海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各民族表现出来的原生态文化更是文化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亟待开发的优势特色资源,也是建设旅游名省的重要内涵和依托。但是,我们对资源开发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观念还比较陈旧,认识还比较肤浅。长期以来,我省比较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这些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至今还没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尤其是文化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局面不容乐观。同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旅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走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的路子,才能实现文化的更好传承和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双赢”。目前,我省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也跟不上形势,也是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作家张贤亮有句名言:“既使荒漠,但只要注入文化,也会淌金流银”。事实上,我国很多地方的旅游名胜,哪怕是块石头,只要赋予它动人的合乎情理的传说故事,就会形成滚滚财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谋划文化大发展的新思路,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业,使丰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四、关于人才强省问题。加快青海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我省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多年来,省内人才的培养选拔一直在抓,下了很大力气,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关键是选人用人的机制还不够活,眼界还不够宽,路子还比较窄,传统的条条框框还比较多,需要有切实解放思想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把省内人才培养好、选配好,作用发挥好。特别是要大胆起用那些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善于打开局面的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发挥好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使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省外人才的引进,已经有了好的开头,但如何突破人才瓶颈,需要认真研究。过去我们常讲“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但要解决待遇留人的问题,难度还相当大,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工作力度。近二十年来,我省干部职工的收入一直处于全国的低水平,全国规范工资收入的改革后,表面看各地工资水平相差不多,实事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际工资收入要高出青海两三倍。这样的状况,加上青海自然条件艰苦,要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是很难的。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名著中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实把提高干部职工工资待遇放到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一方面对广大干部和职工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不要攀比的教育,大力弘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同时要进一步向上反映制约青海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切莫因省内人才流失、省外人才难引的双重难题,使我省错失发展的良机。

马福海副主任最后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们党领导国家事务的重要执政平台,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职责。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已经站在了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向科学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也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法定原则的前提下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使人大工作与我省改革发展的决策紧密衔接,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相符合,在新青海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一是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在人大工作中解放思想,首先是人大自身要深化对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置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全局去理解和认识,坚决克服自卑意识,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错误观念,坚决纠正“船到码头车到站”的错误思想,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振作精神,坚定信心,卓有成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在立法工作中,牢固树立立法为民的思想,突出立法质量这个重点,在切实推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中出思路、想办法,注重立保障改革的法规,注重立促进发展的法规,注重立维护民利的法规,注重立务实管用的法规,不要单纯追求立法数量。在监督工作中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老好人”思想,切实突出监督实效这个重点,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努力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代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为代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开阔思路,逐步建立形式多样、效果明显、能够激发和调动代表依法履职积极性的代表活动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在常委会和机关自身建设方面,要优化结构,提高素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大干部队伍。要加大人大干部同党政部门干部的交流力度,改变人大干部只进不出的局面,通过干部交流,改变社会上对人大的错误认识,也有利于发挥人大交流干部民主法制意识较强的优势,更好地在推进全省的法制建设中发挥作用。二是人大工作思路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人大工作继续解放思想,首先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出发,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根本政治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始终与党的中心工作合步、合力,坚决抵制西方政治思潮的不良影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其次,人大工作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化省情认识,把握发展规律,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避免就人大工作抓人大工作,以更加开阔的眼界,进一步探索人大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促进改革发展的新路子。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的六大任务,是当前的中心工作,同样是人大关注的重点,而且也是人大工作解放思想、协同攻关的结合点,必须吃透精神,准确把握,合力工作,务求实效。立法工作要同全省工作大局紧密结合,重点放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加强省级立法,突出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质量,维护法制统一,并积极探索民主、高效、科学的立法运行机制,组织社会力量立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立法被动局面。监督工作要破除思想障碍,选准突破口,敢于触及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中的作用,积极为我省的大发展建言献策,做出贡献。要坚持群众观点,保护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认真履行好人大职责,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要通过法制手段,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要坚持人大工作制度的创新。到人大工作半年多来,在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确实感到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程序性规定还不够健全,有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机关工作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从总体上搞好调查研究,加强统筹协调,堵塞制度漏洞;已经制定的一些制度与工作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还有一些相对完善的制度,在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制度创新方面,不论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代表工作,还是会务工作、机关事务管理工作,都还有大量事情去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人大工作和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特别是要在“管用”上下功夫,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人大工作特点、能够适应工作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同时把有效落实各项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自觉行为,努力提高人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四是人大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科学发展观既是认识论、发展论,也是方法论。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依法按程序办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工作效果。首先,要以开放的思维抓好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着重做好思想交流、加强沟通的工作,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工作氛围。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同工作人员加强思想上的双向沟通,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和认识上的偏差,实现和谐共事、齐心协力地推进各项工作。其次,人大工作方法必须符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特点。人大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党政机关有很大不同,人大主要是通过会议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从党政部门到人大工作的同志,要尽快适应人大这一工作特点,按时出席有关会议,切实静下心来履行好各项职责,不能把参加会议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大家的意见,努力克服习惯于行政管理的工作方法。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大机关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狠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在全机关大力倡导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保证常委会和机关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同时,要把工作业绩作为考评干部职工的基本标尺,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打破长期以来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大工作充分体现时代要求,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人大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