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习借鉴

宁波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持续监督
跑出未成年人保护“加速度”

日期:2025-09-18
字体:【 打印本页

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陶潇迪 徐吉丰

一场特殊的“年度大考”如期而至——这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三年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专项监督。

三年来,从单点突破的涉未问题治理,到覆盖源头预防、司法保护、矫治帮扶的机制保障……这场持续监督的“接力赛”,跑出了未成年人保护“加速度”,也见证着鄞州人大监督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坚实步伐。

“四长”同台应考答题

前不久,一场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的“硬核”问答拉开帷幕。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关于鄞州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并首次以联组会议的形式开展专题询问。

鄞州区公检法司“四长”同台,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及人大代表的询问,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推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司法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如何避免未成年人犯罪‘抓了放’‘放了抓’问题?”“怎样加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如何进一步落实强制报告制度?”……专题询问会前,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做足“功课”,通过代表建议、主题接待、调研走访、分组审议等渠道,梳理出代表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会上,这些问题被一一抛向公检法司机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现场提问“阵容”强大——不仅有鄞州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委会成员、镇街人大负责人,还有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未成年人保护助力站(点)”负责人和“七色花”未成年人保护代言人。沾着基层“泥土味”的问题,切口小、靶向准,既体现监督力度,更饱含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注。

面对提问,四部门负责人不回避、不推诿,从司法实践、执法协作、普法教育等多维度给出解决方案。“我们将推动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议。”“13个部门已联合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强制报告要求,接下来将督促各部门严格履行强制报告义务。”“我们将优化案件办理机制,采取多元矫治措施,努力破解未成年人盗窃‘抓了放、放了抓’难题。”……清晰的整改路径,让监督不止于“问”,更见于“行”。

这场充满“辣味”的专题询问,问出了民意、答出了担当,凝聚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共识。鄞州以人大监督之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协同发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更晴朗的天空。

共筑未成年人“防护网”

在鄞州区,一组描绘未成年人保护新图景的数据格外亮眼:2023年首次全覆盖完成15910人次新教职工入职查询和在职人员定期查询,创历史新高;47名罪错未成年人在区检察院“七色花分级干预实践基地”获得全流程帮教;64位民警组成未成年人案件专门办案人员库,专设未成年人讯(询)问室;2024年实现儿童健康管理率上升0.37%,发育筛查率上升4.35%,全区近视率下降1.27%……这背后,是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机制奏响的“护未交响曲”。

鄞州区人大常委会以“组合拳”打出监督力度。近三年区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两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检查发现重点问题“回头看”和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司法保护专题询问,以递进式、组合式监督,压实各行业部门责任,推动各项监督工作环环相扣、同频共振。

织密“防护网”,成效看得见:法检两院相继发布审判和检察白皮书,推动建立宁波市专门学校,鄞州送教的45名少年重返正轨。法院2024年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2件,同比下降20%,2025年上半年审结14件,同比下降17.65%;公安分局2025年上半年打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194人次,呈下降趋势。

2024年在开展《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执法检查期间,鄞州区人大常委会从个案中发现深层问题,针对检察院反映的家暴线索,推动法院、检察院、妇联、公安分局、民政局五部门联合出台《宁波市鄞州区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办法》,构建“一键响应”机制。这个从“暴力管教”到“依法带娃”的转变,正是“个案办理—类案治理”监督理念的生动实践。

隐秘文身治理难怎么破?酒吧接纳未成年人该谁管?面对困扰全国的监管难题,鄞州区人大常委会积极通过监督填补监管“真空地带”。

2023年,鄞州区人大常委会推动多部门联合出击,查处6家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店铺;2024年,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建议+检察建议”双转化机制,促成《关于明确未成年人进入酒吧、“类酒吧”相关监管职责分工建议的说明》出台。这些探索为《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提供了鲜活样本。

“未成年人保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奏响交响乐。”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剑涛说,从个案突破到制度创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力,鄞州人大助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保护格局,用持续跟进的监督韧性,为“少年的你”筑起立体化“防护网”。

家门口搭建“守护矩阵”

在鄞州区福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正在进行,家长与心理专家探讨如何用国学智慧化解亲子矛盾……这个温馨场景,正是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搭建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助力站”的日常剪影。

搭建站点矩阵,让群众参与监督。依托职能优势创新工作机制,2024年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在明楼、福明、塘溪、东胜4个镇街率先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助力站,聘请辖区人大代表、居民议事员等组建“助力员”“监督员”队伍,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逐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扩面提质。

不同镇街根据辖区特色,在助力活动、助推方式上各有侧重,形成“一站一特色”。走进明楼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助力站,“少年事·少年说”主题辩论赛正在火热进行,学生们沉浸式参与体验,家长和人大代表组成观摩团现场评议。“寓教于乐,孩子们把法律知识记得更牢,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大明楼街道工委主任丁亚力介绍,这里已发展成集法治教育、社会实践、监督评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塘溪镇的助力站另有一番景象。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这里更侧重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监测,开展“堇心崇法”系列活动,充分链接各方资源,助力辖区未成年人上好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课。

福明街道通过《温润心学》读书会、国学传习微讲堂、宁波市甬剧传习中心等活动,用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心灵。新出版的《让孩子心性成长的36句经典》已成为辖区家长的“育儿宝典”。

在东胜街道的娱乐场所,醒目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反映码”成为一道特殊风景。消费者发现违规行为,扫码即可实时举报。该系统运行以来,已收到有效线索上百条,推动查处违规场所多家。

“过去觉得未成年人保护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能出力。”担任助力员的退休教师陈阿姨道出群众心声。目前,全区已建成特色助力站5个,组建“助力员”队伍136人。这些扎根基层的站点、来自群众的监督力量,正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织就一张群众广泛参与的未保监督网。

从执法检查到“回头看”,再到今年公检法司“四长同台”接受专题询问,鄞州区人大常委会统筹运用各种监督方式,不断创新实践,不仅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转变,更探索出一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