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吴攸 叶旭通
为了一江清流送下游,浙江金华立法开山之作《金华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为全市水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为了让文明之风真正吹进市民心间,金华市以“文明三部曲”《金华市养犬管理规定》《金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金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文明创城指引方向。
为了应对城市不断“长高”后带来的安全挑战,金华将民生小事放心上,以《金华市电梯安全条例》为电梯使用安全保驾护航。
……
从争取全省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筹备成立立法工作机构,到如今顺利行使地方立法权,金华市走过了5个整年。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玲玲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说,金华地方立法工作之所以能从“新手上路”逐步走向正轨,收获省级层面多个“第一”,其关键在于“六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地方立法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全程把握,充分发挥人大主导作用;坚持立法为民,持续关注民生发展;坚持制度先行,初步形成了立法程序规范体系;坚持强基固本,高度重视地方立法队伍建设;坚持立行并重,认真抓好地方性法规的实施工作。
民生实事无小事
“金华市民请牢记!这个号码能救命!”
6月,金华市正式上线“96333”特种设备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并开通24小时应急救援热线“96333”,今后市民如果被困电梯就可以拨打“96333”,指挥中心接警后,将立即派出附近的救援人员赶至现场。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电梯应急处置平台,统一报警电话,统一设置电梯识别编码,实现电梯故障快速救援”——这是《金华市电梯安全条例》里的明文规定。
随着城市化发展,金华市电梯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市注册登记的电梯就有近7万台,而且电梯老龄化情况日益突出。2016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电梯立法工作,前期先后召开座谈会12次,直接听取了300余人次修改建议,收集各类意见建议800余条,对草案进行了6稿修改,最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首部关于电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金华市电梯安全条例》。
城市需要良法保障高速安全运转,乡村更要善治促进美丽和谐。在金东区六角塘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绿色的写着“会烂”,黑色的写着“不会烂”,“不会烂”的再按“好卖”“不好卖”二次分类,这是金华探索出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两次四分”法。
为巩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成果,促进此项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自2018年6月5日起施行。《条例》实施后,2019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和资源化站点处置约34万吨,减少外运垃圾量近30%,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优秀村创建比例达到了63.7%。
执法力度大提升
兰溪芝堰村古道驿站风情浓郁,东阳大爽村古建民居气势雄伟,武义郭洞村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金华市这样景色各异值得探寻的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有104个,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来,全市传统村落保护迈上新台阶。金华市建设局印发贯彻落实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配合部门,并明确工作完成时限,协同推进《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小清单的完成汇聚成大目标的实现:根据《条例》规定,金华市逐步启动市级传统村落认定、传统村落保护标志传统建筑保护标识设计、传统建筑认定标准试点、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等工作,精准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
立法科学还需要执法到位。《金华市养犬管理规定》于2018年12月31日起施行后,尽管法规宣传深入全市310个社区、3285个村,但总有市民对《规定》置之不理。对此,全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联动开展不文明养犬行为专项整治,立案查处不文明养犬行为4.52万件,处罚金额319.2万元,公安部门行政拘留79人次,纳入个人征信惩戒472人。
发挥立法新动能
2018年9月,“金华小伙见义勇为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引发新闻关注,“扶与不扶”再一次向全社会发出心灵拷问。
近年来,随着金华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需要紧急救助的突发事件相应增多,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应急救助需求显著上升。在政府救助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对民间无偿施救等公益力量有着迫切的需求。然而,由于无偿施救者的责任界限尚不明确,施救者与被救者之间引发的纠纷频频发生。
2017年,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将《金华市无偿施救规定》列入立法计划。今年6月29日,这部地方性法规经金华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7月31日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得批准。
9月12日起,《金华市无偿施救规定》施行,这也是全国首部专门为无偿施救相关问题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定》针对一些“不敢救”“怎么救”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进行明确。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制委主任委员周剑敏说,无偿施救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金华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并对每个可能产生歧义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努力使之成为一部善法、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