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协会”邀请,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昂毛为团长,由省人大机关和州县人大负责人为团员一行11人组成参访团,于5月6至12日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少数民族文化参访之旅。
参访团由“中华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
台湾少数民族在大陆统称为高山族,属56个少数民族之一。台湾少数民族约50万人,占总人口的2.2%。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原因,按不同的地域分十四个“族群”,分布在台湾岛内。“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是管理机构,下设企划处、教育文化处、卫生福利处、经济及公共建设处、土地管理处、文化园区管理局等六个处。县、市有管理局。主要是推动少数民族教育,振兴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缩小民族差距。推动少数民族传统祭奠文化及传统社会组织制度的维护与发展。强化少数民族研究,成立少数民族资源中心,振兴少数民族语言及辅导地区文化馆、文化馆运营等,以薪传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工艺师甄选及工艺精品认证制度,推动少数民族工艺产业的永续发展,提升其竞争力。同时,创办少数民族文化园区和部落休闲农场。
台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强化行为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结合,兼容东西方文明。大中小学都有国文课,内容大多是《三字经》、《孝经》、《古文观止》、《论语》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至今都实行繁体字,较好的保持了文字的传承。民族文化渗透于每个人的细胞中,中文底子都较厚。“至诚”、“至真”、“至善”等名命大街小巷,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随处可见。公共场所,尊老爱幼,彬彬有礼。台湾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传统有较好地继承和发展,民众整体文化涵养较高,同时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好地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有机交融。台湾同胞热情好客,语言习俗与大陆相近相同,亲情、乡情、友情浓郁真挚,血浓于水,海峡两岸亲如一家。
台湾政府对少数民族从政策上、税收上给予了许多扶助和照顾,使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与岛内大多数人差距不大。同时,由政府主导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工艺及习俗进行保护性研究、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管理机构工作认真负责,各项工作做得很细很实,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发展着想,使少数民族对政府机构有较好的认同。
台湾在保护、挖掘民族文化和发展产业方面,通过扩大式发展之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了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文化多元,各具特色,开发、挖掘的潜力巨大,民族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昆仑文化、河湟文化,藏族的《格萨尔》和热贡艺术,还有青海花儿、土族和撒拉族的风情,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挖掘青海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是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最好窗口。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运用这些文化瑰宝,做深做细这个品牌,打好、打响民族文化牌,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如开展与台湾知名大学民族文化学术交流、学者互访,提升对台交流水平和层次;青海藏、蒙、回、土、撒拉族集中建立类似台湾“娜鲁湾区歌舞馆”的歌舞剧场,挖掘整理原汁原味的各民族歌舞,集中表现各民族的歌舞风貌及生活精华;提升全国独有的土族、撒拉族风情园表演水平,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型态展示;对青海特有的民族用品、饰品及工艺技术采取认证保护制度等。
通过参访团的宣传和介绍,台湾各界对青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一定要到青藏高原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一定要加大两岸宣传和交流的力度,拓展友好关系,延伸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台湾民众来青海观光旅游投资,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