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继十七大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十八大的重大创新。当前,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部署,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四位一体到如今的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青海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是生命的源头,是文明的源头,是历史的源头,三江源是母亲河的“母亲”。世界只有一座青藏高原,中国只有一个三江之源。所以说青海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在我国的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省情,加快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这是继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近期,我对果洛、玉树州及海南、黄南州部分县、玛可河林场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一是草地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地生产能力及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据统计,2002年—2010年,三江源区低覆盖度草地面积以每年2071平方公里减少;中等覆盖度草地面积持续呈稳定趋势;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8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好转类型的面积达12508平方公里。二是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主要湖泊净增加245平方公里,黄河源头“千湖”湿地开始整体恢复,湿地生态和湿地功能整合性明显增强。三是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游牧定居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牧民的住房条件。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使生态移民社区的水、电、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四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转变,畜牧业开始从传统游牧方式向定居半定居转变,由单一靠天养畜逐步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青海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更事关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建议国家尽快批准实施二期规划。三江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目前,二期工程规划也已编制完成。二期规划是试验区建设的主体规划,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同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实施规划。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中要处理好巩固与提升的关系,认真总结一期工程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生态监测保障评估体系,着力提升生态保护层次,解决突出矛盾问题;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试验区建设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尽早出台三江源保护区管理条例,通过规划的优化调整和保障措施的出台,进一步为保护生态夯实基础,为民生改善创造条件,为藏区发展拓展空间,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过程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二是建议国家建立规范长效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要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起来,与探索创新社会力量参与以及碳交易等新型补偿方式结合起来,力争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靠我省省级财政难以承担全部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所需经费,建议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为试验区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力、财力保证。三是支持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后续产业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支撑,解决好生态移民长远生计问题是巩固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投入,大力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强化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加大特色种养业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生态移民发展二三产业,确保生态移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效巩固保护建设成果。四是切实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考虑试验区支出成本差异,切实提高财政对三江源地区转移支付系数,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提高基层政权运转的经费保障水平。